范荣昌
摘 要:如何有效提升高校网球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今各高校网球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心理暗示为指导,浅要分析了心理暗示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影响,然后对心理暗示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做了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以期能够给高校网球教育工作带来帮助,并促进网球初学者能够快速有效地学习网球知识技能。
关键词:心理暗示;高校网球教学;运用
一、心理暗示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影响
1.心理暗示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心理影响
心理暗示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心理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无关影响或零影响。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效应,即学生由于过强的自我意识,在通过间接的暗示后,对他人的话语不接受,也不抗拒,仍然是我行我素。诚然,这种暗示属于一种失败的暗示,它发挥不出心理暗示的积极功效。其二,负面影响。在实际的网球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行为、场地、天气等。如果这些因素的影响是负面的,则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其三,正面影响。将积极的心理暗示活动贯穿于整个网球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外在愉悦的表情,积极的手势与鼓励的言语来感染学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不断的鼓励与激励,能够有效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心理影响,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1]。
2.心理暗示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技术影响
心理暗示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技术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球发球技术和截球技术两个方面。尤其是对于发球技术,由于其不受到对手的干扰,个人的心理作用对于其技术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学生能够受到并接纳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便能大大提升自信心,有效提高网球的发球水平。否则,很容易在练习初期,因经验的不足而产生紧张、忧虑的消极情绪,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是不利于发球技术的提升的[2]。
二、心理暗示的正确使用途径
1.加强对学生心理特点的训练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与束缚,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在网球的教学过程中,都过于注重学生在技术与素质方面的训练 ,却并未能认识到心理暗示对学生网球运动学习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特点的训练,使得教学课堂的内容相对枯燥、单一,学生对网球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很大程度上制约、影响了教学课堂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在网球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活动,通过一个善意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或赞美的手势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之能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球水平。
2.树立教师的权威性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则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作用则是微乎其微的,发挥不了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影响力。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当严于律己,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与人格魅力,让学生对其产生尊重、信任与钦佩之情[3]。只有这样,在实际网球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加强心理暗示的权威性,有力的增强心理暗示信息的穿透力和有效性。
3.适时地进行心理暗示
在高校网球教学中,抓准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教材缺乏足够的兴趣、对教学训练产生疲惫、情绪较为低落时,及时调整教材的内容,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增加心理暗示的训练,促进网球教学课堂质量的提升。同时,对个别同学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对其技术动作上的问题进行创新性的心理暗示辅导,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对网球技术建立优势认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心理暗示不仅符合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还能使高校大学生在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愉快的学习,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广大在高校教育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特点的训练、努力树立教师的权威性并适时地进行心理暗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心理暗示对学生网球学习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
参考文献:
[1]黄燕飞.高校网球基础教学中新教学法的引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5).
[2]袁明珠.“快易网球”改变传统网球教学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3]何杰明.“快易”和“PTR”网球教学法融合的实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07).
(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