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地理图像的教学策略

2015-01-19 11:27李孝敬
考试周刊 2014年95期
关键词:读图事物图像

李孝敬

摘 要: 地理图像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为了教好这一语言,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策略:读好图像、分析好图像和用好图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运用图表的技能,从而掌握地理知识。

关键词: 地理图像 读图 析图 用图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部分明确指出必须“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1],可见,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应包括识图、析图和用图的能力。因此,如何教好、用好地理图像,就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教好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地理图像必须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读图

读图指从地理图像上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分布,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方向等信息,达到“以图知地”的目的。用图和分析图的前提是会读图,学生不会用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会读图。因此,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尤为重要。

为了熟悉地理图像语言,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如左图右书、看图学文、图文对照,凡是应当用图的,尽可能不用文字代替等,让学生熟悉地理图像语言,不断引导学生用图像解决问题。例如,图例是各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的符号,了解图例才能知道图中的各种符号分别代表什么地理事物,才能增强读图的有效性。特别注意的是图例是人为规定的,有时用的是常规的图例,有时是重新设计的。如▲这个符号,有时用它表示铁矿,有时用它表示山峰,有时用它表示风景点,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仔细读好图例。如福建省2013年高考文综卷第37题的第4小题分析N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原因(12分),N城附近标有石油和古隘口的图标,所以将这两个图标转换为文字即丰富的石油等能源资源和文物古迹就是该题答案中的两个要点。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图像的类型,能识别地图、统计图、联系图、景观图、剖面图、示意图、漫画等图像的特征和功能。如地理统计图是用来反映地理事物数量变化、地理事物间数量关系的图,常用的地理统计图包括曲线图、柱状图、扇形图、折线图等。

最后读图时还应注意读图程序:先读图名、后读图例、再读内容,先看全图大势,再看局部细节,抓住图上的特征点、线等,如判读等值线图:①看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确定地理要素递变规律和方向;②看等值线的弯曲形状变化,确定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③看等值线的疏密程度,确定地理要素变化的缓急和幅度大小。如2012年福建厦门市3月质量检测地理试卷第37题中的第1小题,若按以上顺序读图,则不仅思路清晰、繁而不乱,而且使读图的内容遗漏少,这样对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有准确的把握,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析图

析图首先是培养学生利用图中的显性信息分析、挖掘出一些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读图能力。一般来讲,挖掘隐性信息可从两个层面进行。第一层面:挖掘信息。地图中的显性信息主要有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河流、资源能源、交通线路等,引导学生利用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像气候、植被、水文、农业生产方式和特点、工业生产布局和特点、人口分布与流动等,如根据青藏高原的位置、地形分析它的气候特征和高寒农牧业的形成原因。第二层面:提炼信息。通过对上述自然、社会经济要素的分析,懂得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整体性及存在的地域分异。如福建省2013年高考文综卷选择题第1题,从给出的农业模式图中可获知显性的地理信息:该地可种植甘蔗,从而推出其隐性的地理信息:该地应该位于热量较丰富的南方地区,因此可判定答案选D:闽浙丘陵。

隐性信息通常在题目中没有明示,是对地理现象和本质更深层次的反映,是析图的难点、解题的关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运动、变化、空间分布等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文字叙述或具体图像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训练,透过表面的显性信息挖掘出更多的隐性信息,使学生逐步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从而提高地理学习技能。

其次为了更好地分析地图,有时还要进行图图转换,即用一张新图改变一个角度表述原图,或把局部的图补充完整,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或整体考虑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如福建省2012年高考文综卷第10~12题,解题时先将题目所给的图转换成学生平常比较熟悉的以北极点为圆心的俯视图,再根据相关知识点,这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最后我们在分析地理图像时,还要注意图像中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地方,如曲线图中出现的拐点或图表中某些数据出现与其他数据不一样的变化趋势,如福建省2012年高考文综卷第37题的(3)题,据表4归纳的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10分)分析表4,很清楚地看出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再根据此变化的特点,不难分析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可见析图的过程就是挖掘地理图像中蕴含的地理信息和分析应用地理信息的过程。

三、用图

一般来讲,用图贯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整个过程。图用得好有利于教学,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图文转换,一方面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消化、迁移等过程把文字表达的内容用图像形式正确表示出来,有助于学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如福建省2010的高考文综卷中的11-12题,这两道选择题没有给出图,属于无图考图的试题,在解答过程中若不画辅助图,显然是比较难的,但若根据题意画出晨昏线侧视图,就能突破难点,快速而准确地答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概括等认知过程把图示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此外,不同地理事物通过不同地理图像表示,会使承载的地理信息量大大增加,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更真实。将形象与抽象(如中国各地民居景观图与气候分布图),定性与定量(如水资源的分布图与水资源统计表),表象与原理(如大陆轮廓图与板块构造示意图),平面与立体(如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正面立意与反面警示(如森林作用的正面绘画与森林资源破坏的有关漫画),教科书中的插图与黑板略图(或板画)、地图册、教学挂图等有机结合,经常对照使用、相互补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其中讲到乳畜业时配了西欧地形分布图和西欧气候类型分布图,通过对这两张图的分析,学生了解了西欧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类型,从而理解了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下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利于发展乳畜业[2],可见地理图像的应用不但使学生易于掌握某种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而且使地理原理更加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

根据脑科学研究,学生动眼看图、动口说图、动手填(绘)图、动脑分析图和用图,多器官协调配合,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有利于开发利用大脑的综合功能,促进智能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出示两张不同城市的景观照片(照片可以提供有关城市的起源、地形、气候和当地人文景观等线索),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城市位于哪个大洲?城市的起源有何不同?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否相同?两个城市的工农业生产方向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看图分析图,试图从图片上找到答案并提出论据,最后,教师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并圈画出来。通过这样的练习,可引导学生在图像中认识到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又如以“夏至日北半球昼夜长短”图为例,指导学生画出以北极和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晨昏线侧视图,然后分析这几张图的共性:①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面)垂直;②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昼半球的中心位置;③北极圈(南极圈)内分别出现极昼(极夜)现象。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读图、析图和用图的综合能力。

上述策略是从地理图像技能培养的不同层次中提出来的,三个步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熟悉地理图像语言、正确分析地理图像、灵活应用地理图像,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牢固的地理空间概念,构建“心理地图”,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促进地理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袁书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读图事物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美好的事物
有趣的图像诗
奇妙事物用心看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