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京英
摘要:本文从贝多芬生平开始介绍,接着详细介绍了贝多芬的创作的四个时期以及《月光奏鸣曲》的社会、情感和其他创作背景,最后结合笔者的自身体会简析了《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重难点。
关键词: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创作背景
一、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年),在钢琴艺术史上与古典乐派的“交响曲之父”海顿,“音乐神童”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三杰”。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其父亲爱好酗酒,是宫廷乐团的男高音,母亲则是个厨娘。贝多芬受其父亲的严厉管教,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十一岁辍学回家专心学习音乐,十三岁便因其勤奋的付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成为职业音乐家。“乐圣”贝多芬集古典时期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不仅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位巨匠,还对西方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他最主要的钢琴作品是非常著名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本文的《月光奏鸣曲》(升C小调奏鸣曲)就是其中之一。
二、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创作时期和背景
(一)《月光奏鸣曲》的创作时期
贝多芬一生有四个创作时期:1.波恩时期(1770-1792年),这一时期他创作了最早的一部分器乐作品,其风格酷似海顿、莫扎特;2.维也纳时期(1793-1802年),这是贝多芬创作思想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其强有力的情感,戏剧性般的个性渐渐表露出来,英雄因素逐渐形成,《月光奏鸣曲》正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3.成熟时期(1802-1814年),贝多芬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选用新的创作题材,《f小调奏鸣曲》让他的创作达到顶峰;4.危机时期及晚年时期(1815-1827年)。1815-1819年是贝多芬创作的危机时期,创作作品极少。1819年后他重整旗鼓,创作了一些艺术构思深刻、复杂的作品。
《十四号钢琴奏鸣曲》即《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是贝多芬创作初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最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传统快、慢、快的创作模式。
(二)《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1.社会背景
贝多芬的思想意识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得到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类平等、追求个性和自由”的人文主义思想。其大量重要作品均是反映当时的革命激情和乐观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大革命口号深深触动着他的内心,他憎恶封建专制的压迫,倡导自由!他曾写到:“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他觉得自由胜过一切。他将这些誓言化为一个个音符,谱写入一个个乐段,幻化为一个个流芳百世的不朽乐章。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一根最直接的导火线,深深地触及了贝多芬潜藏的反抗与斗争意念,从而形成了贝多芬新的艺术观。这种蜕变深深地浸染了《月光奏鸣曲》的每一个乐思。
2.情感原因
1800年春,贝多芬结识了吉安鲁迪伯爵的爱女朱丽叶·琪察尔迪,由于她与贝多芬学习钢琴,之后便暗生爱意。但不幸的是1802年初,朱丽叶·琪察尔迪却移情别恋,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2年与其结了婚。此事的发生对贝多芬造成了相当大的打击,我们通过1802年10月贝多芬写的《海里根镇遗嘱》便可略见一斑。1802年,《月光奏鸣曲》出版,贝多芬还是将这首作品献给了他心中所爱的这位女孩,所题献的对象依然是“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
3.其他原因
《月光奏鸣曲》充满着各种传说,流传最广的就是“为盲女弹奏”。故事大意为:有一天,夕阳西下时分,贝多芬独自到维也纳郊外散步,偶听一盲女弹他的乐曲,于是很受感动,为她即席弹奏一首,就是著名的《月光奏鸣曲》。其实,据后来资料证实,连“月光”两字都是别人附加上去的,是音乐家雷尔斯塔勃在贝多芬死后听过此曲第一乐章后表示“犹如置身瑞士硫森湖月光闪耀湖面的摇荡小船上一般。”《月光奏鸣曲》便由此得名。
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提示
(一)《月光奏鸣曲》的创新及曲式结构总述
《月光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贝多芬标记该曲为:“幻想曲式奏鸣曲”。它打破了一般古典奏鸣曲快、慢、快的各乐章布局,而且音乐素材运用得非常自由,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幻想。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表现为压抑着的强烈感情;第二乐章是小快板,李斯特称之为“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第三乐章是激动的快板,表现出坚不可摧的进攻。全曲的速度由慢变快,情绪也一步比一步热烈。在此之前没有音乐如此深刻刻画这般强烈的忧伤和抗争!总的来说,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坚定不移的要扼住命运咽喉那铁一般的意志。
(二)《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简介及演奏提示
1.《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图
2.演奏重难点提示
笔者将第一乐章的重难点总结为以下三点:1.三连音的控制:三连音要尽可能的均匀,但认真聆听比较一些演奏版本之后不难发现,乐句的进入和结束时要很好的把控弹性节奏。不能完全规整的像哈农或车尔尼练习曲那样。进入时的提醒、惊喜和退出时的梦幻、飘渺,都要时刻用耳朵监听,用心感受;(谱例1)2.层次的控制:主要技术点在于右手。1、2、3指为内声部,4、5指为外声部。內声部要稍弱于外声部,外声部要“透”、“亮”并且“连奏”。这就要求4、5指要独立抬动和控制,同时內声部大指的“安放”也要非常好的拿捏;(谱例2)3.左手的和声进行:八度音程之所以能“连接”起来在于力度的变化,所以乐句的第一个音一定要稍弱的进入,慢慢制造波峰。同时八度要做出层次,大指可稍强于五指。(谱例3)
谱例1:
谱例3:
谱例2:
涅高兹在 《论钢琴表演艺术 》中曾强调: “弹过五首贝多芬奏鸣曲的人和弹过二十五首贝多芬奏鸣曲的人绝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量转变为质。”但值得注意的是,量的积累更重要的在于对作品多维度的解读。本文旨在对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创作背景做简单的介绍,结合笔者的一些体会简析了第一乐章的重难点。
参考文献:
[1][美]帕翠卡·法罗斯·汉蒙德.钢琴艺术三百年[M].冯丹,姚纯青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endprint
摘要:本文从贝多芬生平开始介绍,接着详细介绍了贝多芬的创作的四个时期以及《月光奏鸣曲》的社会、情感和其他创作背景,最后结合笔者的自身体会简析了《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重难点。
关键词: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创作背景
一、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年),在钢琴艺术史上与古典乐派的“交响曲之父”海顿,“音乐神童”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三杰”。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其父亲爱好酗酒,是宫廷乐团的男高音,母亲则是个厨娘。贝多芬受其父亲的严厉管教,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十一岁辍学回家专心学习音乐,十三岁便因其勤奋的付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成为职业音乐家。“乐圣”贝多芬集古典时期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不仅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位巨匠,还对西方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他最主要的钢琴作品是非常著名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本文的《月光奏鸣曲》(升C小调奏鸣曲)就是其中之一。
二、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创作时期和背景
(一)《月光奏鸣曲》的创作时期
贝多芬一生有四个创作时期:1.波恩时期(1770-1792年),这一时期他创作了最早的一部分器乐作品,其风格酷似海顿、莫扎特;2.维也纳时期(1793-1802年),这是贝多芬创作思想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其强有力的情感,戏剧性般的个性渐渐表露出来,英雄因素逐渐形成,《月光奏鸣曲》正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3.成熟时期(1802-1814年),贝多芬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选用新的创作题材,《f小调奏鸣曲》让他的创作达到顶峰;4.危机时期及晚年时期(1815-1827年)。1815-1819年是贝多芬创作的危机时期,创作作品极少。1819年后他重整旗鼓,创作了一些艺术构思深刻、复杂的作品。
《十四号钢琴奏鸣曲》即《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是贝多芬创作初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最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传统快、慢、快的创作模式。
(二)《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1.社会背景
贝多芬的思想意识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得到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类平等、追求个性和自由”的人文主义思想。其大量重要作品均是反映当时的革命激情和乐观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大革命口号深深触动着他的内心,他憎恶封建专制的压迫,倡导自由!他曾写到:“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他觉得自由胜过一切。他将这些誓言化为一个个音符,谱写入一个个乐段,幻化为一个个流芳百世的不朽乐章。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一根最直接的导火线,深深地触及了贝多芬潜藏的反抗与斗争意念,从而形成了贝多芬新的艺术观。这种蜕变深深地浸染了《月光奏鸣曲》的每一个乐思。
2.情感原因
1800年春,贝多芬结识了吉安鲁迪伯爵的爱女朱丽叶·琪察尔迪,由于她与贝多芬学习钢琴,之后便暗生爱意。但不幸的是1802年初,朱丽叶·琪察尔迪却移情别恋,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2年与其结了婚。此事的发生对贝多芬造成了相当大的打击,我们通过1802年10月贝多芬写的《海里根镇遗嘱》便可略见一斑。1802年,《月光奏鸣曲》出版,贝多芬还是将这首作品献给了他心中所爱的这位女孩,所题献的对象依然是“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
3.其他原因
《月光奏鸣曲》充满着各种传说,流传最广的就是“为盲女弹奏”。故事大意为:有一天,夕阳西下时分,贝多芬独自到维也纳郊外散步,偶听一盲女弹他的乐曲,于是很受感动,为她即席弹奏一首,就是著名的《月光奏鸣曲》。其实,据后来资料证实,连“月光”两字都是别人附加上去的,是音乐家雷尔斯塔勃在贝多芬死后听过此曲第一乐章后表示“犹如置身瑞士硫森湖月光闪耀湖面的摇荡小船上一般。”《月光奏鸣曲》便由此得名。
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提示
(一)《月光奏鸣曲》的创新及曲式结构总述
《月光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贝多芬标记该曲为:“幻想曲式奏鸣曲”。它打破了一般古典奏鸣曲快、慢、快的各乐章布局,而且音乐素材运用得非常自由,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幻想。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表现为压抑着的强烈感情;第二乐章是小快板,李斯特称之为“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第三乐章是激动的快板,表现出坚不可摧的进攻。全曲的速度由慢变快,情绪也一步比一步热烈。在此之前没有音乐如此深刻刻画这般强烈的忧伤和抗争!总的来说,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坚定不移的要扼住命运咽喉那铁一般的意志。
(二)《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简介及演奏提示
1.《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图
2.演奏重难点提示
笔者将第一乐章的重难点总结为以下三点:1.三连音的控制:三连音要尽可能的均匀,但认真聆听比较一些演奏版本之后不难发现,乐句的进入和结束时要很好的把控弹性节奏。不能完全规整的像哈农或车尔尼练习曲那样。进入时的提醒、惊喜和退出时的梦幻、飘渺,都要时刻用耳朵监听,用心感受;(谱例1)2.层次的控制:主要技术点在于右手。1、2、3指为内声部,4、5指为外声部。內声部要稍弱于外声部,外声部要“透”、“亮”并且“连奏”。这就要求4、5指要独立抬动和控制,同时內声部大指的“安放”也要非常好的拿捏;(谱例2)3.左手的和声进行:八度音程之所以能“连接”起来在于力度的变化,所以乐句的第一个音一定要稍弱的进入,慢慢制造波峰。同时八度要做出层次,大指可稍强于五指。(谱例3)
谱例1:
谱例3:
谱例2:
涅高兹在 《论钢琴表演艺术 》中曾强调: “弹过五首贝多芬奏鸣曲的人和弹过二十五首贝多芬奏鸣曲的人绝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量转变为质。”但值得注意的是,量的积累更重要的在于对作品多维度的解读。本文旨在对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创作背景做简单的介绍,结合笔者的一些体会简析了第一乐章的重难点。
参考文献:
[1][美]帕翠卡·法罗斯·汉蒙德.钢琴艺术三百年[M].冯丹,姚纯青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endprint
摘要:本文从贝多芬生平开始介绍,接着详细介绍了贝多芬的创作的四个时期以及《月光奏鸣曲》的社会、情感和其他创作背景,最后结合笔者的自身体会简析了《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重难点。
关键词: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创作背景
一、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年),在钢琴艺术史上与古典乐派的“交响曲之父”海顿,“音乐神童”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三杰”。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其父亲爱好酗酒,是宫廷乐团的男高音,母亲则是个厨娘。贝多芬受其父亲的严厉管教,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十一岁辍学回家专心学习音乐,十三岁便因其勤奋的付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成为职业音乐家。“乐圣”贝多芬集古典时期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不仅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位巨匠,还对西方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他最主要的钢琴作品是非常著名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本文的《月光奏鸣曲》(升C小调奏鸣曲)就是其中之一。
二、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创作时期和背景
(一)《月光奏鸣曲》的创作时期
贝多芬一生有四个创作时期:1.波恩时期(1770-1792年),这一时期他创作了最早的一部分器乐作品,其风格酷似海顿、莫扎特;2.维也纳时期(1793-1802年),这是贝多芬创作思想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其强有力的情感,戏剧性般的个性渐渐表露出来,英雄因素逐渐形成,《月光奏鸣曲》正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3.成熟时期(1802-1814年),贝多芬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选用新的创作题材,《f小调奏鸣曲》让他的创作达到顶峰;4.危机时期及晚年时期(1815-1827年)。1815-1819年是贝多芬创作的危机时期,创作作品极少。1819年后他重整旗鼓,创作了一些艺术构思深刻、复杂的作品。
《十四号钢琴奏鸣曲》即《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是贝多芬创作初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最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传统快、慢、快的创作模式。
(二)《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1.社会背景
贝多芬的思想意识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得到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类平等、追求个性和自由”的人文主义思想。其大量重要作品均是反映当时的革命激情和乐观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大革命口号深深触动着他的内心,他憎恶封建专制的压迫,倡导自由!他曾写到:“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他觉得自由胜过一切。他将这些誓言化为一个个音符,谱写入一个个乐段,幻化为一个个流芳百世的不朽乐章。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一根最直接的导火线,深深地触及了贝多芬潜藏的反抗与斗争意念,从而形成了贝多芬新的艺术观。这种蜕变深深地浸染了《月光奏鸣曲》的每一个乐思。
2.情感原因
1800年春,贝多芬结识了吉安鲁迪伯爵的爱女朱丽叶·琪察尔迪,由于她与贝多芬学习钢琴,之后便暗生爱意。但不幸的是1802年初,朱丽叶·琪察尔迪却移情别恋,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2年与其结了婚。此事的发生对贝多芬造成了相当大的打击,我们通过1802年10月贝多芬写的《海里根镇遗嘱》便可略见一斑。1802年,《月光奏鸣曲》出版,贝多芬还是将这首作品献给了他心中所爱的这位女孩,所题献的对象依然是“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
3.其他原因
《月光奏鸣曲》充满着各种传说,流传最广的就是“为盲女弹奏”。故事大意为:有一天,夕阳西下时分,贝多芬独自到维也纳郊外散步,偶听一盲女弹他的乐曲,于是很受感动,为她即席弹奏一首,就是著名的《月光奏鸣曲》。其实,据后来资料证实,连“月光”两字都是别人附加上去的,是音乐家雷尔斯塔勃在贝多芬死后听过此曲第一乐章后表示“犹如置身瑞士硫森湖月光闪耀湖面的摇荡小船上一般。”《月光奏鸣曲》便由此得名。
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提示
(一)《月光奏鸣曲》的创新及曲式结构总述
《月光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贝多芬标记该曲为:“幻想曲式奏鸣曲”。它打破了一般古典奏鸣曲快、慢、快的各乐章布局,而且音乐素材运用得非常自由,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幻想。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表现为压抑着的强烈感情;第二乐章是小快板,李斯特称之为“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第三乐章是激动的快板,表现出坚不可摧的进攻。全曲的速度由慢变快,情绪也一步比一步热烈。在此之前没有音乐如此深刻刻画这般强烈的忧伤和抗争!总的来说,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坚定不移的要扼住命运咽喉那铁一般的意志。
(二)《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简介及演奏提示
1.《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图
2.演奏重难点提示
笔者将第一乐章的重难点总结为以下三点:1.三连音的控制:三连音要尽可能的均匀,但认真聆听比较一些演奏版本之后不难发现,乐句的进入和结束时要很好的把控弹性节奏。不能完全规整的像哈农或车尔尼练习曲那样。进入时的提醒、惊喜和退出时的梦幻、飘渺,都要时刻用耳朵监听,用心感受;(谱例1)2.层次的控制:主要技术点在于右手。1、2、3指为内声部,4、5指为外声部。內声部要稍弱于外声部,外声部要“透”、“亮”并且“连奏”。这就要求4、5指要独立抬动和控制,同时內声部大指的“安放”也要非常好的拿捏;(谱例2)3.左手的和声进行:八度音程之所以能“连接”起来在于力度的变化,所以乐句的第一个音一定要稍弱的进入,慢慢制造波峰。同时八度要做出层次,大指可稍强于五指。(谱例3)
谱例1:
谱例3:
谱例2:
涅高兹在 《论钢琴表演艺术 》中曾强调: “弹过五首贝多芬奏鸣曲的人和弹过二十五首贝多芬奏鸣曲的人绝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量转变为质。”但值得注意的是,量的积累更重要的在于对作品多维度的解读。本文旨在对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创作背景做简单的介绍,结合笔者的一些体会简析了第一乐章的重难点。
参考文献:
[1][美]帕翠卡·法罗斯·汉蒙德.钢琴艺术三百年[M].冯丹,姚纯青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