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名作欣赏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

2015-01-17 00:12:03黄炜
艺术评鉴 2014年24期

黄炜

摘要: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名作欣赏作为音乐审美教育中最简单、最具体的一种活动,它直接把参与音乐名作欣赏活动的人作为审美主体,将音乐作品当做审美对象,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进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

关键词:音乐作品欣赏 审美感受 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意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音乐名作欣赏作为获得这种能力和意识的重要方法,尤为受到重视,音乐学习者通过音乐作品欣赏这一活动,从中可以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因而,研究音乐名作欣赏对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名作欣赏是提高个人音乐审美能力、丰富情感的主要途径

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多方面共同构成了审美能力。素质教育要求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音乐作品欣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感知,还能对学生的审美情感丰富有一定的帮助。

如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中的《雪橇》一曲,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有极具代表性的示范作用。《雪橇》全曲生动地描绘出俄罗斯冬天的大美风光:一夜风雨一场雪,天亮之后窗外已是白茫茫一片。屋内借着炉火和沸腾的茶水温暖如春,给人恍若隔世的美感。欣赏至此,曲风一转,雪橇的声音打破了这种祥和、宁静,从远方传来赶路车夫的吆喝,忽远忽近,渐渐消失在风雪里。

欣赏完整首曲子,我们除了感受到它带来的艺术享受之外,还应从理论知识方面分析其内在的美感。《雪橇》的乐曲为复三部曲式结构,运用抒情、广阔的曲调,四、五度音程的大跳、带有强音的切分节奏,并将主调的和声织体运用其中,中间部分采用旋律轻快的级进与大跳的结合,形象地描绘出由于外面飞驰而过的雪橇及马铃声,引起屋内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雪橇》这首乐曲是极具纯朴、刚毅、诚恳的俄罗斯人民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我们细致地对这首乐曲多角度的分析与欣赏,可以在自然、社会、生活、民族等方面深刻地去感受和理解这首曲子以及背后蕴含的情感,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情感體验。当然,个人还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那个风雪中的俄罗斯人,赶着车,铃声叮咚咚……这样的活学活用,对学生学习音乐审美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都有极大提高。

二、名作欣赏是培养个人音乐审美意识、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方法

培养音乐审美意识主要指在音乐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形成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解和审美观念等。音乐名作欣赏是培养学生的个人音乐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崇高的审美理想,从而塑造美好心灵等方面的重要方法。

如钢琴协奏曲《黄河》,全曲包含歌颂祖国——危机四伏——英勇卫国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曲调,共同表现了中华儿女面对外来侵略者同仇敌忾的决心和顽强反抗的斗志。欣赏完乐曲,我们可以通过对整首曲子的乐思和内涵进行具体分析,在激昂的曲调中,使学生亲身感悟音乐的情感,获得个人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奋勇的爱国心。

又如肖邦为祖国所作的钢琴曲《革命练习曲》,全曲表现的是肖邦离开祖国后突然得知祖国沦陷帝国主义统治之下的悲愤之情。该曲运用了很多特殊技巧,极具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深厚的艺术魅力。

《革命练习曲》开头采用左手上下行音阶,表达的是失望与愤怒,情绪犹如热血在沸腾,随后采用和弦构成的号角性音调,果断有力地用右手奏出,致使乐曲的情绪此时由悲愤转为激昂,表现了波兰人民对敌人的斗争精神。全曲后半部分带有喧叙调的特点,向世人直接诉说着心中的悲愤和痛苦,最后乐曲以宽广、激昂的和弦收尾,充满着英雄主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曲调的变化和节奏的缓急,只有在这种不断变换的曲调中,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感情,才能熟悉并掌握音乐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三、音乐审美教育中运用音乐名作欣赏方法的途径

音乐审美教育想要达到更有效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教育目标,就必须通过听、唱、想三者相结合的办法,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听是欣赏音乐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我们倾听某种曲调或者歌声时,个人会产生一些兴奋、紧张、温暖、喜悦或者喜悦的情感,这些不同的音乐感受都是由于我们听到的音乐造成的无意识心境。因此,这种听觉上的欣赏,与个人的想象力和情感理解能力密不可分。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明智的欣赏者要带着问题“听”,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发展的理解与掌握,通过有意识的聆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及其变化,才能对作品的情感正确把握,这也是对审美意识能力的锻炼。

唱是欣赏音乐的主要环节,在欣赏作品时提前演唱该曲,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曲子的主题形象,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独立地认识和辨认所唱曲目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想是欣赏音乐的最后点睛部分,音乐名作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曲调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声音的表象,是非具像性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对作品描绘的客观世界的意境。音乐审美教育主要也是靠个人的想象,使个人感悟到音乐作品的内涵。

综上,实践证明经常欣赏音乐名作的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都比缺少名作欣赏的人要高。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通过音乐名作欣赏的学习和训练,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激情,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满足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从而使人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意志坚强,形成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宋晶晶.艺术与社会[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2]赵蕴萍.音乐欣赏与美育教学[J].黄河之声,2001,(03).

[3]李杨.论音乐欣赏的价值及其美育功能[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