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黄河大合唱》的欣赏

2015-01-17 15:46杨泓
艺术评鉴 2014年24期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欣赏交响乐

杨泓

摘要:交响乐具有奏鸣曲题材的特点,是由若干在结构上各自独立、音乐性质上互相对比的部分组合而成的特殊曲式,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很强的音响力量,再加以丰富多彩的音乐千变万化,善于表现神秘、丰富的感情世界,对于大自然之间的诗情画意更加有其独特的色彩效果,因此交响乐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交响乐要属《黄河大合唱》,可以说它是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里程碑,它具有气势磅礴的特点与鲜明的民族风格,又将诗朗诵融入其中,可见此作品的用意之深。

关键词:交响乐 《黄河大合唱》 欣赏

《黄河大合唱》主要以黄河为背景而大幅展开,用极度热情与饱满的词曲描述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光荣历史,并歌颂了中华人民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其中痛诉了侵略者的残忍与暴力行径,使得中国人民深陷苦难之中,此巨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唤醒沉睡中的苦难人民,向世界发出战斗的警号,为了中华民族的胜利而奋斗不息。本论文将对此巨作——《黄河大合唱》展开深入解析与欣赏。使民族的不朽精神与力量被更多人传颂,并得以延伸与继承。

一、对《黄河大合唱》的阐述

《黄河大合唱》是由张光年作词,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冼星海作曲而成,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次演出,冼海星享有“人民音乐家”之称,《黄河大合唱》是冼海星先生最重要且影响最大的交响乐代表巨作,可谓是弘扬革命精神的音乐史诗,是中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了强大的鼓舞作用。

(一)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在1938年11月武汉惨遭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也就是作词者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出剧团三队从陕西宜川县东渡黄河,准备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在此途中他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巨浪激烈搏斗的场面,认真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声。于是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他便写下了《黄河吟》这一首不朽词作。

1939年,光未然生病卧床,著名作曲家冼海星前来探望,探望期间光未然向冼海星朗诵了《黄河吟》,同时向他讲述了在途中亲眼所见的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冼海星听后非常兴奋,产生共鸣,最后表示要将此诗作创作成曲。之后冼海星在延安的一座简陋土窑中连续创作近一个星期,仅仅在半个月之内就完成了整部作品的八个乐章以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从此以后这一时代伟大的中华民族音乐史诗就此诞生。

(二)作品基本结构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作为一首混声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属于男中音独唱曲;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最为特别,是以诗歌朗诵的形式出现;第四乐章《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样式较为多样,男声二重唱与混声合唱同时体现;第六乐章《黄河怨》,以一首女声独唱的形式出现;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目前人们最为熟悉的一首,属于轮唱、合唱歌曲,富有激情与力量;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与开头遥相呼应,以混声合唱的形式结尾,主题再次概括与升华。

目前《黄河大合唱》的版本较多,而最早的延安版本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只能是由冼海星用简谱写下;第二个版本是由冼海星先生在前苏联重新配器,主要针对主旋律以及声部上做了一些改动。之后的版本都是其他作曲家在冼海星先生作品的基础之上加以改动,不过目前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要数1975年严良堃等人根据最早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一版。

(三)重要影响

《黄河大合唱》这一巨作一经问世就迅速地在中华大地之上传唱开来,成为中华民族抗战救亡的精神支点与号角,首演时,尽管条件艰苦、乐器简单,但是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歌的气氛感染了无数的爱国人士,从此此作品不断被重演,红遍大江南北,毛主席也大为欣赏,连声叫好;周总理并为冼海星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1958年首版《黄河大合唱》专辑正式出品,现存仅有400多张,后又有不同版本陆续推出。

1985年是冼海星同志逝世40周年,香港特为此举办了为期14天的黄河音乐节。而在此之前《黄河大合唱》在台湾禁演已有40年之久,多年来由于民众不断的争取与呼声最终使得《黄河大合唱》在台湾禁演的局面得以打破。

2001年4月14日在美国纽约的百老汇举办的“黄河之声”中国经典名曲音乐会吸引来了不少来自港台及大陆的旅美华人,还包括众多的外国人。此次音乐会两次刊登《纽约时报》,可见其影响力之大。《黄河大合唱》一直视为正义与力量的象征,凭借其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巨大魅力之所在,必将在炎黄子孙中世代传唱,生生不息!

二、对《黄河大合唱》的欣赏

《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近代大型音乐的典范之作,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在表达的感情上,对后世的音乐作品都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首先作为第一乐章的《黄河船夫曲》,此乐主要以黄河船夫号子为音调素材,分为三个部分展开描述,开始描写了船夫们与风浪激烈搏斗的场面;紧接着根据最开始的主题旋律将节奏拉宽、速度放慢,体现了船夫们战胜风浪、穿过激流、靠近岸边的由衷喜悦之情,这也隐喻了中华民族尽管深陷苦难之中,但只要团结一致,奋力向前,定会战胜黑暗,迎来光明的坚定信念;最后一部分照应开头,又回到了原来的速度之上,曲调呈现由强渐弱、由近及远的鲜明特点。综上所述,本乐章主要通过描写黄河船夫与狂风巨浪搏斗的激烈场面,暗喻了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日趋激烈。

第二乐章《黄河颂》直接表达了对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之情,首先是以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拉开序幕,展现了黄河豪迈雄伟的不凡气魄;之后是男中音的一段演唱,表达出内心无限的赞美之情,在这里黄河的源远流长、曲折婉转、豪迈壮阔也正是象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与幅员的辽阔;之后的一句“啊,黄河……”用激情的甩腔与热情的音乐将作品推向最高潮,放佛诉说着中华人民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与魂魄。endprint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冼海星先生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以诗歌朗诵的形式出现,其中讲述了民族的灾难,同时也表达了对民族英雄的歌颂与赞美。在今天的音乐会上很多时候主要会考虑到演出效果,所以这一乐章经常会被省略删除,但作曲家在这里加入诗歌配乐朗诵却是别有一番用意,诗歌是一种发表人内心情感的有效形式,比其他形式更加直接与强烈,在思想传达上更加能够使得受众产生无限的共鸣,深刻地表达作品主题。

第四乐章《黄水谣》,它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歌曲,曲调优美动人,曲折婉转,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首先第一段展现了黄河两岸人民的美好生活,音乐流畅舒缓;中段情绪急速转折,歌词中提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秧……”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最后一段恢复平静,但情感却异常压抑、悲凉。整首作品的悲剧性与戏剧矛盾性也在此拉开序幕。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主要应用了乐段不断反复重唱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将戏曲山西民歌的音调融入其中、采用锣鼓齐鸣的演奏方法,通过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表现出广大流浪人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凄惨遭遇,最后齐唱“回老家去”, 深刻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渴望与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以中国女性的角度展开叙述,用悲惨缠绵的音调表达出了沦陷地区受到压迫与侮辱妇女们的深切哀怨。在这里作者主要想通过一个妇女的亲身经历从而激发全国人民的无限斗志,本乐章最具戏剧性。从另一角度来讲,此段作为独唱部分,曲中的音调唱法与情感掌控对演唱家可以说也是一大挑战。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目前人们最为熟悉的曲目,这里主要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二部轮唱、三部轮唱、“龙格龙”衬词轮番上阵,体现出一种不可阻挡的雄伟气势,给听众带来此起彼伏、曲折往复、万马奔腾的强烈艺术效果。

作品的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既是总结,也是回顾,更是号召,用富有诗意的浪漫笔调表达了中华民族必胜的决心,其中“怒吼”一词反复出现,铿锵有力,整个音乐给人带来巨大的震撼力与鼓动性,增强了中华人们战斗必胜的信念。

三、结语

《黄河大合唱》有着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感,各乐章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音乐形象,看似相对独立,但却紧密联系,形成统一宗旨,以抗日和爱国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与感人的形象上逐步展开,直到宏伟的曲终,将激昂的感情推向最高点,成为中华民族的不朽之作。

参考文献:

[1]李桂华.《黄河大合唱》赏析[J].教学研究,2010,(07).

[2]申士杰.《黄河大合唱》鉴赏[J].黄河之声,2012,(05).

[3]张艳.赏析《黄河大合唱》[J].黄河之声,2011,(02).

[4]钟代福.《黄河大合唱》欣赏[J].音乐世界.1995,(04).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河大合唱欣赏交响乐
《魔法交响乐》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美妙的交响乐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黄河大合唱》与桂林文化抗战
也谈书法修习中的欣赏与创作
谈小学美术教学
交响乐演绎经典电影典目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