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云
摘要:依照过往小学音乐实践教学经验分析,教师时常利用语言指令传输特定内容,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境地,难免滋生消极跟进意识,其间音乐流动性感知效果溃散,更别说音乐美好韵味的感知成果。小学音乐教师如何运用非语言指令进行现场人文秩序的维持,令各类作品底蕴扩散到单位学习主体心中,激发听觉、体验、感知。这就需要实践研究人员主动适应这类特殊人群生理以及心理特征实现实际教学细节的衔接、补充,确保日后整体教学方案的合理供应,杜绝一切消极限制因素的滋生。
关键词:小学音乐 非语言指令 积极态度 主观适应地位 应用细节
音乐课堂需要借助各类实践活动加以调试,而小学生由于一系列生理、心理因素影响,难以自制,经常衍生破坏现场和谐气氛的行为。教师就必须抓紧调节现场秩序,导致音乐课程教学脱节。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学会一些非语言指令表达方式,包括特殊动作或者表情等,以此警示学生适当约束自己,不至于令愉悦心情完全泯灭,进而为课堂标准学习氛围延展创造更多可能性支撑条件。
一、肢体语言的巧妙引导
尤其在教育低年级学生群体时,如若教师仍旧采取过往口号式的教学手段,不免显得枯燥且难以迎合音乐美感渲染的需求。由此便可以考虑在前奏插入前期引导学生自由舞蹈,掌握内部节奏变化特征,并在起拍之前运用特定手势提醒他们。小学阶段接受的音乐作品旋律不会存在过多变化,一般会针对高低八度进行对比演练,但是低年级在这方面认知力度不足,所以后期演唱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此时无论运用范唱或者竖耳听模式予以纠正都于事无补。此时教学人员必须确保思路的清晰,必要时可督促学生自由设定想象空间,运用手势划出旋律波动线条,这样持续演练必定会轻松掌握曲调正确搭接格式。在阐述节奏强弱排列顺序过程中,切勿直接针对强、弱、次强、弱等规则令学生持续机械记忆,这对于其后期实际应用成果开发不会有太大的辅助功效,反而限制其自由发挥潜质。教师可针对不同力度设定相应动作表达形式,学生便可依照声音大小感知强弱细节特征,这样将一切非语言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深度结合,使学习流程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也可自由分组并进行科学竞争,最后由教师进行单位成员实力的客观评价,尽量令其在音乐系统学习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
二、优秀音乐作品的科学感化
音乐作品是人文秩序开发活动中的特定成果,其不但激活人们自由舞蹈的天赋,还能传输给其正确的行为规范准则,教师就可运用异质化音乐指令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课堂布置前期,适当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感知情境,如《我们一起来唱歌》就可适当吸纳学生注意力,学生立即会领悟其中深意并自觉维持秩序。另一方面,一些天性调皮的学生难以自制,经常在上课期间小声说话,已经严重影响其他同学,教师便可将一切批评语言编辑在歌词之中,令其感到愧疚并懂得适当自律。由此可以发现,音乐的确与人类情绪波动反应交相呼应,其比单纯运用语言劝导模式收获的实效要丰厚得多,同时学生留下的印象也足够深刻,为课堂气氛协调做足贡献,并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体会更多情感处理手段。具体来讲,从中挖掘教育经验绝对是促进后期课程系统化改革进程的特殊手段,应该适当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
三、音乐节奏的有效开导
任何音乐都需要借助节奏波动才会赋予特殊的人文情感。小学生群体因为天生好动,注意力难以高度集中,如若教学活动持续停留在重复演练局面,学生积极感知动力必将受到影响。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安排一些舞蹈训练项目,令学习主体能够在美妙节奏中自由舞蹈,将一切烦恼情绪瓦解。如在《小列兵》教唱环节中,可以安排他们进行四二拍踏步,并将号手、鼓手动作同步演练。长此以往,不仅能够快速掌握歌词,并且歌曲内部节奏难点也能合理解决。至于高年级,一首《我们美丽的祖国》难度本来很高,表现为音高处理上存在大跳音程,并且在节奏处理上切分、休止以及弱起夹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双响筒将其中难点适度拆解,并在范唱阶段中主动掺入双响筒予以和谐演奏,学生自此便留下鲜明印象,这样经过重复操作一切混乱认知迹象就可消除。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应该尽量凸显其学生的主体地位,广大教师多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特殊情境创设,配合各类音乐作品、节拍格式以及肢体动作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正确引导学生掌握更多表演经验。
参考文献:
[1]向明卉.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0,(36).
[2]彭春芳.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式[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5).
[3]高静.构建“四自”课堂,促进情感发展——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中),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