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是如何树榜样的

2015-01-17 02:58晏建怀
凤凰资讯报 2015年35期
关键词:观灯赵光义君臣

晏建怀

李昉是北宋名臣,曾三入翰林,两登相位,深得宋太宗赵光义的信任。不过,李昉主政之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他的优秀,一方面表现在做人做官上,忠于皇室,团结同事,宽宏大度,与人为善,在朝廷内外德望颇高;另一方面表现在文化和文学上,他是个学者型领导,比如他曾奉太宗之命,牵头编撰了古书集《太平御览》、诗文集《文苑英华》、小说集《太平广记》等三部大书,为后代保存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赵光义欣赏他,主要是这两个方面,尤其是在做人上,他宽厚多恕,不念旧恶。一个最著名的典故是说李昉与卢多逊友好,李昉对卢多逊肝胆相照,待之不疑,而卢多逊却经常在朝廷内外说李昉的坏话,甚至在皇帝跟前也嘀咕。同僚告诉李昉,他却不相信,后来直到赵光义告诉他,他才相信,但他对卢多逊也不记旧恶,照常来往。

李昉退休第二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赵光义率文武大臣上乾元门城楼上观灯。这个时候,皇帝是不会忘记那些退休老部下的,他邀请了李昉,并单独在现任宰相座位的上面、靠近自己的地方安排了一个特殊的位子给李昉,还亲自提着酒壶给李昉斟酒,极尽恭敬。所以,这次活动名为观灯,实际是借观灯之机,行教育之实,让大家都看看,榜样是如何受皇帝尊敬与褒奖的。

赵光义树榜样分三步走,一是总体评价。君臣坐好之后,皇帝看着李昉,无限感慨地对下面这些臣子说:“李某可谓善人君子矣,服侍朕二十年,两在相位,未尝有伤人害物之事,余可知也。”李老先生在我手下工作那么久,一直团结同志,忠心耿耿,从来没有让我操过心、费过神,绝对是道德楷模,领导干部的榜样。

二是深情铺垫。在银色的月光下,皇帝聊起了当年自己还是晋王的时候,与李昉切磋诗艺、相互唱和的往事。回想当年,君臣二人皆感慨万千,说到动情处,李昉忽然站立起来,一口气朗诵了皇帝70多首诗作,不仅流利,而且无一处差错。赵光义忙问:怎么记得这么清楚?李昉回答:“不瞒您说,我每天清晨起来,洗漱完毕,就端坐于‘道室,焚香诵诗,您的诗我每天背一遍,天长日久,都能倒背如流了。”君臣情同手足的情形,把下面这些文武百官感动得不行。领导的诗文、语录都能倒背如流,領导咋会不喜欢呢?能够与皇帝保持如此深情厚谊的部下,哪个又不羡慕、尊敬并佩服有加呢?足够煽情吧?君臣对话就像在上演一出戏,皇帝是主角,李昉是配角,百官是观众。当然,戏还没进入高潮。

三是当场封赏。这出戏,皇帝既是主演,又是导演,何时进入高潮、怎样进入高潮,完全由皇帝把握与推动。皇帝听说李昉天天背自己的诗歌,而且倒背如流,便十分高兴地对他说:“我也把你的诗作,单独用一个匣子装着呢。”又问:“我十分喜爱你的翰墨小楷,如今你的字还是那么娟秀吗?”李昉是何等人物,他立马就顺着皇帝的意思回答:“我素来不善书法,那些送给您的诗作,都是犬子宗讷帮我书写的呀。”于是,皇帝立马抛出了自己的“橄榄枝”,当场封李昉的儿子李宗讷正六品官职,终于把这出戏推向了高潮。

皇帝这招有来头,看似顺理成章,实则匠心独具。你想,皇帝对于一个天天在身边给自己写奏折,拟文件的翰林、宰相的字都不认识吗?一个靠写字和作文出头的人,还需要儿子代笔,可能吗?这个当过翰林和宰相的李昉,难道不知道皇帝是明知故问吗?非也。他们君臣演的不仅是戏,而且还是“双簧”,皇帝不过是要找一个封赏的由头,李昉不过是给皇帝一个封赏的机会,而封赏亦不仅仅是封赏,行为是封赏,目的则是教育。也就是让百官看看,只要天天背皇帝的诗歌、语录,时时顺皇帝的意、听皇帝的话,那么皇帝就会对你珍爱有加,就会对你关怀备至,就会给你封妻荫子,就会让你高位善终,榜样就是这样炼成的。下面那些文武百官,还能不“从善如流”地向“榜样”学习吗?

当然,皇帝也只有两样法宝,胡萝卜和大棒,听话就给胡萝卜,不听话就抡大棒,千古一律,如是而已。

猜你喜欢
观灯赵光义君臣
宋代君臣殿上间距考论
2023元宵观灯
大宋第一疑案: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双龙巷人物之二赵光义
大宋第一疑案: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观灯
明清两朝边疆治理中的西夏历史借镜——兼论明清君臣的“西夏观”
正月十五雪打灯
赵匡胤离奇死亡之谜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for the Binary Mixtures of 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 and Ionic Liqu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