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演示实验属于直观教学,基本方式是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展示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实验也可以由学生来演示,课下自己进行,演示内容不仅包括教材规定要演示的实验,还包括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的演示内容,以及实验标本、投影片等。
演示实验成功,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探索知识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演示实验失败,有时也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演一失”有发现
在学习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温度》这节课时,有一个想想做做的“自制温度计”实验。上课时,我拿出自制的温度计演示,当把它放在热的烧杯中时,管内水柱很快上升,有学生喊道:“快拿出来,快拿出来”,拿出时水柱立即下降。我心里暗自庆幸演示成功,随即提出问题:(1)温度计中的液体为什么用红色水?(2)水柱为什么会上升和下降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准确地答出,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让我有了新的发现。有学生说是水的热胀冷缩(这正是我想要的答案),还有的学生说是气体热胀冷缩,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到底是水还是气体呢?我让学生阅读教材,说说我自制的温度计与书本上的有什么不同?学生立即说出课本中瓶中装满水,而老师自制的这个温度计未装满水。听了学生的回答后,我抛出几个问题:装满水是因水的热胀冷缩无可非议,而我这个温度计是哪一个呢?受热时水和空气都膨胀,谁膨胀明显,起主导作用?学生们七嘴八舌争论着,最后得出是气体热胀冷缩。班上一个叫郭艳伟的学生分析:因为在同等条件下,气体的热胀冷缩比液体明显,瓶中空气受热,体积明显变大挤压着水随管子上升。他的分析得到了全班学生的认可。
第一次实验虽然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可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固体温度计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演二失”发现新问题
在第二次演示实验时,我打开瓶塞,把保温瓶中的热水注满小瓶,放入刚才的烧杯中。问题又出现了,管中的水柱上升很慢,上升的高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等了一会仍然如此。按照课本演示的结果应该是水柱上升,哪儿又出了问题呢?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分组讨论,大胆指出我的失误,以及给出我演示实验失败的原因。学生分析得出管中水柱要上升,小瓶内的水必须受热,经过3分钟的讨论,汇总得出以下几条:(1)小瓶内是热水,与烧杯中热水温差不大,甚至还低,小瓶内水不能受热不能膨胀;(2)管子太粗,水柱上升不明显,观察不清;(3)瓶塞未塞紧,有水从瓶口溢出;(4)瓶太小,水太少,现象不明显。
我趁热打铁问学生应怎样制作一个温度计呢?学生们归纳出自制温度计要注意的几点:(1)小瓶要大些且必须装满水;(2)管子要细;(3)要用塞子塞紧不能漏水。最后我示意每个学生回家收集材料自制一个温度计,标上刻度看看谁的温度计更准确。
第二次演示的失败,使我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扫清了后面学习的障碍。
“三演三得”见成效
学生在前两次的实验中分析得出小瓶内是热水,与烧杯中热水温差不大,甚至还低,小瓶内水不能受热膨胀这个结论。我启发学生如果是这样,有什么办法检验一下呢?有个叫徐婷的女同学反应非常快,立马说:“可放到冷水中,看看管内水柱是否下降就行了”,我按照她说的办法去操作,果然水柱下降了,我的温度计演示最终获得了成功。待温度计示数不再下降时,我又把它放在热水中,学生们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又上升了。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我们读温度计示数时应把温度计放在液体中还是拿出液体读数?学生们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并做出了正确的解释。我问有没有拿出待测物体读数的温度计呢?学生们回答:体温计。我在此基础上激励学生看书了解温度计的其它知识,到此我的演示实验结束了。学生看完书后,我进行课堂达标检查,效果出奇的好。
演示实验不要怕失败,而要敢于面对失败,实验失败时,要随机应变,注意课堂的问题生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传授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共同提高的过程。要相信学生,充分发动学生,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责任编辑 张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