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龙泉
谁赢得了今天的教师,谁就赢得了明天的教育。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理解、认同和参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效。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专业认证让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常态。201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这标志着“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得到了正式认定;反映出国家对于教师,从“量”的急需转变到“质”的需求。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标准》的制定,明确了国家对合格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确立了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指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成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化显得尤为重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应该是一个高质量的专业团队,每一个队员不仅要有知识、有学问,而且要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不仅要高起点,而且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不仅要做学科专家,而且要做教育专家。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教师就要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终身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计划地自学;建立师徒结对机制;远程教育;或者在一定范围内以课为例,以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课题,引导教师开展同伴互助式的研讨,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应对课堂变化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的能力,等等。借此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师素养,更新教学理念。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此外,还可以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天天与孩子们相伴,他们身上必然有可为“我师”的地方。教师主动放下身段向学生学习,不仅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底蕴,才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教师专业化发展倡导“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是英国学者斯腾豪斯提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进一步拓展了“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概念,并且把这一观点引入到了教师教育的研究中。课改之初,国家也明确提出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的要求。
现在,“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的工作是否具有可研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教育”,如何理解“研究”。如果仅仅从知识的传递去理解教育,教师充其量就是一个教书匠的角色;如果从每个学生的成长出发,那么,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实现文化融合、精神建构的工作,当然也就充满着可研性与创造性。
再者,身为教师,理应明白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等等。
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角色、行为、知识结构及教学技能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借《标准》的出台之机,重新审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的价值回归。
(作者系宜昌市高新区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