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群
阅读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教师妙语连珠,滔滔不绝;教学一环扣一环,丝丝入扣;学生巧妙配合,被动参与……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活动时更多地是从“教”的角度去思考,首先想的是“我怎么教”,而却忽略了“学生怎么学”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以“学”为本,力求阅读教学的高效。
一、把握起点,走向“智慧定位”
纵观我们教学的过程,往往对学习起点把握不当。起点过低,会造成学生“吃不饱”的情况,学生会没有学习的兴趣;起点过高,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整个课堂出现以教师为主的场面。教师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却产生了许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熟悉教材,把握编写体系,尊重学习的起点,让知识的掌握从无序走向有序,让方法的形成从散状走向结构。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的第四单元,教材第一次安排了寓言故事《坐井观天》,这是学生第一接触寓言故事,通过教学应当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渗透寓言的基本特征,即借助一个浅显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达到教育、讽刺、劝戒的作用。到了中年级再学寓言故事时,教师要瞄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已有学习寓言时积累的经验,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寓言,先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读懂故事内容,再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这样的教学就能留出更多的课堂时间,着力解决自学中未能攻破的难点。
二、突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
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习惯从提问来引导学生学习,以问题的串联来推进学生学习。“提问”对引发学生的思维、导向学习的内容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往往一节课下来,教师变着花样提问,学生察言观色地回答,课堂成了教师与少数优秀学生的对话,导致了大部门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游离、懒于思考的现象,更多学生的“学”成了被学,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九色鹿》对我启发很大。薛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全课只设计了三个环节: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但在这三个活动环节中,很好地落实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真读、真说、真写,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纵观薛老师的课,没有任何琐碎的问题,学生在一个个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乐此不疲,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提高了语文能力,让课堂呈现“学生忙碌,老师闲”的情境,把课堂真正让给学生。
三、板块推进,加强语言实践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这种感悟式的课型曾一度流行于我们的阅读课堂。读中感悟,从感悟词语到感悟句子,从感悟课文内容到情感,“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个句子感受到的?”是阅读课上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方式。不可否认,感悟式的课堂,为学生的多元解读、个性表达提供了一个平台,但同时也暴露了教学结构模糊、学生思维平面化、教学落脚点不明确的弊端,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了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讲读感悟式的教学转变成语言实践型课堂,把学习组织成一个个板块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深入思考、充分实践,让他们在参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由讲读感悟式向语言实践转型,我们可以这样组织学习活动:
1. 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尝试用小标题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求婚→考验→进藏→结婚。
2. 表格梳理,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经过。
(1)默读进藏部分,自主完成表格。(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怎么做、结果怎样)。
(2)交流汇报表格内容。
(3)引导学生发现民间传说的特点:情节相似。
3. 复述故事。
(1)复述某个部分的内容。
(2)小组合作,借助表格复述。
(3)小组展示。
调整后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课堂是“学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场所。在一次次全体学生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内容,感知了民间传说的特点,练习了复述故事的技巧,并且通过小标题概括等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复述方法作了铺垫,使语言的学习在学生充分的实践活动中层层递进。
四、细化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过多、过散,教师恨不得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都教给学生,结果“好心”却办了“坏事”。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过多的教学内容只能是“教师教过”,却达不到“学生学会”。教师教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指导不到位,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内化、迁移、实践的过程,导致教学“蜻蜓点水”式地走过场,学生“学而不会”“会而不精”,学生的语文能力无法有效地提高。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可以选择的教学点有很多,但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用一双慧眼去筛选最具有价值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基于年段目标和单元训练的点,根据教材的语言表达特点,特别要立足学生的学情,适当取舍,有所侧重。确定教学内容后,放慢教学的节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细化学习的过程,通过“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教学流程,让学生经历“感知——深化——迁移”的学习过程。
“教”因“学”而存在,无“学”就无“教”。从学生“学”的视角出发,建立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前提的教学形态,教前寻找合适的“学习起点”,教中关注即时的“学习状态”,教后评估达成的“学习结果”, 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