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15-01-15 01:57贾宇菲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学

贾宇菲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际经验,重点对传统文化在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教学中如何应用问题加以探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学 语文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112-01

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传承性、连续性的特点。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经受了历史的洗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优秀的、健康的、为我们所引以为自豪的、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精神财富!然而,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却是极其陌生的,处在一个开放的、西方强于东方的时代,他们无疑更多汲取了西方的价值观念,他们普遍漠视甚至鄙弃传统文化,这是让人极为忧虑的,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并发扬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那么,那么传统文化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呢?

一、教师要掌握应用方法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备课,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要求,从中找出相关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理出线索,制定计划,使渗透的内容序列化。在渗透过程中,要讲究因势利导,水乳交融,有机渗透,注意淡化渗透痕迹,力求贴切自然,给人以春风化雨的感受,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不可破坏语文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更不能把语文德育渗透变成上政治课。例如,我们在教学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孟子》等著作内容时,就要十分注重使学生在弄懂文言词义句式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自然和谐地给学生分析课文中隐含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此外,还要讲究德育渗透的生动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渗透过程中,语言要生动形象,形式要灵活多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

古人中陶渊明和王维的诗可以对照着读,两人都提倡归隐,前者身体力行,回归了田园,后者却是身居显位,心向田园。他们笔下的田园固然都是美丽的,但美得不同。前者的田园是一个怀天下济苍生而不得的儒者无奈的退避,后者则颇得佛家真味.笔下的田园常常流露佛家静穆之美。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高层次的审美品格.引导他们感受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另外像陶渊明、李白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时刻张扬自主人格,把人格的独视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的精神对学生人文品格的培养生产也仍有启示意义。

三、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情感共鸣

教育不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人文基础。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引导学生与传统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他们正是长期阅读传统文本,才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以及天下为公的理念,忧国忧民的情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操……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破阵子》一词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再放录音范读.使学生置身于词境中,通过体验词中忠勇将军的雄心壮志,进而树立宏大抱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专注阅读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才能使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而学生是好奇的.厚重的文化在好奇的学生面前自然不能用厚重的方式去诠释。如果我们能用系列讲座的形式讲一讲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讲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如我们为什么把咬文嚼字、反复斟酌叫“推敲”?“名落孙山”是名字落到深山里了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指的是怎样的人?“梦笔生花”讲的是谁的故事?“江郎才尽”是哪个江郎?“胸有成竹”为什么不能解释为“胸中有一根竹子”?以奇闻轶事为切入点讲文学典故和文学常识,学生容易接受。

五、引导学生诵读中华古今名著

中国古今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小说,虽然繁荣昌盛较晚,但也经过了长期的孕育,其源头可追溯至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唐宋传奇的出现标志着古代小说已达到成熟的阶段,至元、明、清、小说终于绽放出奇花异葩,占据了中国文坛的主流。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不可不读中国名著。引导学生诵读中华古今名著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良方之一,并且教师要在班上有意识的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

目前,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还做的不够,方法和途径也需进一步探讨,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中学语文教师,有义务竭尽全力去帮助学生找寻文化之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优秀的、健康的、为我们所引以为自豪的、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精神财富!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并发扬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