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

2015-01-15 10:47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校园文化人文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118)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环境与非强制的教育手段,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又给予社会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教育功能,促进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建设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回归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质,激发对人文教育地位、价值和意义的新认识。建设校园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突出问题是对校园文化理解片面,缺乏对人文学科的系统认识,尤其是工科院校和应用技术大学问题尤甚,表现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不足,散见于学校学工部门和德育宣传部门的文件中;人文素质教育常被理解为大学低年级的人文学科公共课程的设置,如《大学语文》、《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校园文化建设被认为就是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大赛、文化艺术长廊等;还有研究认为,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培育工程精神”。[1]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校园文化建设乏力是应用技术大学的短板。

一、应用技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普遍性:人文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乏力

应试教育使得我国中小学学生知识结构失衡,进入大学后,因为学科细化和应试教育的惯性,大学生知识结构严重缺陷。2012年的数据显示,清华大学人文素质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3.3%,西安交通大学1.8%,浙江大学1.5%。[2]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和高等教育界开始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及其重要性。1998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应具备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200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道德素养是根本,文化素养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而身心健康是本钱。即便如此,我国高校,尤其是应用技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依然乏力。人文素质教育被置于从属地位,对其重视停留在形式上;人文素质教育有宏观的策略性意向,国家对高校素质教育却无实际约束力;人文素质教育热情虽高,却内容单一,随意性强且目的性弱;教育方法以教科书为中心,重灌输轻启发,学生日渐产生逆反心理。

西方发达国家人文素质教育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现代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或称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其目的是发展理性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把人文学科作为博雅教育的内容,凸显人的本性。启蒙运动以来,西方高扬科学理性大旗,人文学科式微。到了近代,人类的共识是科技进步与人类危机并存。西方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大学教育,溯源古希腊和中世纪教育传统,重新定位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把大学文化看做大学之魂,即便是理工科大学,人文学科课程占很大比重。在美国的工科大学,人文学科课时占总学时的30%,德国占25%,邻国日本17%,[3]远高于我国工科和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文学科学时比重。以美国为例,美国教育界的共识是:校园文化具有隐性德育功能。美国高校从价值导向、行为约束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无意识”的道德教育效果。突出表现在:以“自律诚信”为目标的学术文化、以“社会服务”为目标的志愿者文化、以“有序平等”为原则的管理文化、以“开放自由”为目标的环境文化、以“精神规约”为导向的宗教文化。[4]美德等国将素质教育置于优先于专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以法律形式确保人文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如美国教育部颁布总体性教育目标,各大学依此制定本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二)特殊性:福建工程学院校园问卷调查与统计

福建工程学院按照学校中长期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部署,确立办学目标:“以内涵建设为中心,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早日建成国内一流、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应用技术大学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和实践,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成才和品格塑造的重要作用。本研究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大学城和鳝溪两个校区的在校生为对象,针对不同年级、专业、性别、校区等,分发问卷400份,回收有效卷384份,回收率96%。问卷有31个目标问题,问卷涵盖四个方面:校园文化和人文素养的认知和态度、人文学科选修情况、人文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个人素养(文明行为)。

1.校园文化和人文素养的认知和态度

针对“校园文化和人文素养的认知和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89.5%的学生对校园文化和人文素养概念模糊,大部分学生把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理解为校园歌手赛、课外的文体活动、文化节、科技节等。81.4%的学生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必要的”。对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满意”的学生占19.8%, 65.3%的同学认为“一般”。数据分析可见表1:

表1 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和态度状况分析

表2 不同校区学生的认知和态度状况分析

对四个不同年级和两个不同校区的得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F值分别为4.676和4.785, P值为0.001,P值都小于0.05,四个年级组和两个校区的得分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进行多重比较,2014级与2011级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014级的得分明显高于2011级。表2的数据分析显示,鳝溪校区的学生得分高于大学城本部学生。以上两表数据表明,2014级新生刚刚步入大学,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氛围充满期待和渴盼,学习的积极性高,态度端正,热心于学校的各项活动。2011级的学生身处毕业季,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工作就业等压力让这些学生身心俱疲,对校园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颇不以为然,这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乏力的最好佐证。鳝溪校区的国脉信息学院是我校与国脉科技合作办学的二级学院,虽然入学成绩低于大学城本部的学生,但该院重视基础课程。以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为例,大学城本部48学时,国脉信息学院64学时,另加32学时的四级训练,是本部同年级学生的两倍,因而,鳝溪校区的四级通过率要高于本部学生。学生对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较为重视,久而久之,对人文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就高。不同年级和不同校区虽然得分有差异,总体来说,学生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认同感低,对于现状不满意。

2.人文学科选修情况

以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校公选课为例,全校共开设公选课76门(数据由福建工程学院教务处提供),其中由人文学院、管理学院、教务处和校团委等开设的与人文学科相关的课程31门,占公选课总数的40.8%。公选课总数和人文学科相关的公选课对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说属正常。学生对于公选课的态度不一,问卷调查显示,61.3%的学生报名公选课是为了扩展视野,增长知识,23.9%的同学报名公选课是为了赚取学分,功利性动机明显,高年级学生的功利心态更加显著。学生选课也避重就轻、盲目随性,该课程是否容易通过或任课老师是否“好说话”成了选课关键。学生厌学,大学学习风气欠佳有来自大学之外的挑战,即社会功利思维对校园的渗透;也有来自大学内部的原因。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得知,公选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往往处于离心状态,尤其是人文学科课程常常流为“概念之游戏”。有些课程的知识承载度明显不够,比如影视欣赏课投学生所好,常播放些高票房的“大片”,对经典老片和质量上乘的艺术片介绍反而很少。公选课,尤其是人文学科相关的课程,其教学活动与大学所有专业课程一样,如不能触及大学生思维活动的“默会层面(tacit dimension)”,[5]公选课就流于形式,更别说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校园文化的升华。

3.人文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人文学科知识维度,问卷调查主要以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为考查目标。

表3 文学名著的阅读情况分析统计 (%)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不足30%的学生读过5到10部中国名著,而读过5到10部外国名著的学生则不足20%。这表明,高校学生尤其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极少,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这些读过的文学作品是在高中阶段完成的,这些作品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有些作品是高考的必考书目。进入大学以后,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对文学作品毫无兴趣,基本没有阅读的习惯,很少上图书馆,即使借书,也借阅与专业相关的书籍。例如,2012级英语专业一大三男生进入福建工程学院以来共借了3本书,平均每年1本。这虽是个案,却很有代表性,大部分受访学生戏称,泡图书馆是“学霸”的事,与他们无关。不读书以及阅读能力的下降是数字娱信时代的全球通病,中国人的阅读状况更令人担忧。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至70岁的公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4.9%,人均纸质图书4.39本,远低于欧美国家16本,北欧国家24以及邻国韩日的11和8.5本。”[6]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学习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但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大学作为知识传授、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摇篮,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让学生融入“全民阅读”的洪流中,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很值得我们思考。

4.个人素养(文明行为)

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是指他们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和品质的综合,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心理生理素质和文化审美素质等几个方面,或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等要素及品质。对学生个体而言,个人素养代表他的“人才含金量”,关系到他学习和就业的竞争力;对社会整体而言,他们代表了祖国未来一代建设者的质量和水平。本课题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人文素养的考量包括“文明行为”的纬度。考核的指标诸如“说话和气、待人有礼、乐于助人”,“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诚实守信”,“遵守纪律、关心集体、爱护校园”,“讲究卫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问卷数据显示60%以上的大学生能完全做到以上四项指标。可见,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注意个人的文明行为,个人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在现实中,大学校园里不文明行为还是随处可见。在公众场合依然可听到学生说话带脏字,颇为逆耳;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的学生大有人在;课堂上、会场里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大学生的这些失范行为虽说是小节,但折射出校园文明的提高和校园文化的升华任重道远。

二、应用技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一)人文素质教育贫乏

近代启蒙以来,理性和科学高扬,人文学科教育式微。理性产生的知识形式(mode of knowing)是“科学”,科学提供的是这个世界的普遍真理(universal truth)。由科学产生的真理是永恒的。科学(自然科学)因此成为一切有用知识的典范。创造和确立人类精神价值的人文理性逐渐式微。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认知接受特征迥异。自然科学以客观自然为认识对象,结果具有客观性,认识结果与对象是线性的因果关系。人文科学的认识对象是主观精神世界,认识结果主观、多元复合,其特点是阐释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涉及形而上的认知,还关乎高校课程设置的顶层设计和学校育人的长远谋划。

(二)校园文化建设乏力

布迪厄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在社会空间中有许多具有同质性和自主性的“场域”,[7]如大学场域、艺术场域等。只要是场域,其内部必有竞争和规则。高校存在“系科之争”[8],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为了争夺在科学与社会上的影响和权力进行较量。此外大学还有权力和声望两个相关系统。权力系统指大学的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控制的教授团和学术委员会等,声望系统指靠著作和学界声望而获得的权威和话语权。应用技术大学以工为主,管、文并行发展,但人文学科处于边缘化之境,在大学场域拥有较少话语权。教授团和学术委员会的构成比例失调,成员基本为工科出身。工科院系的老师大多对人文学科教育认识不足,甚至还有抵制心理。校园文化建设乏力、人文素质教育贫困情理之中。应用技术大学自身对校园文化认识不足、人文教育方式单一、缺乏长效机制。

三、应用技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福建工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于人本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有形的景观、建筑和生态环境为载体,融合工程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彰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融,“孕育人文关怀和工程伦理”,[9]达到校园文化的升华;以林纾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了应用技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根据本校的实际和特点,培育和弘扬具有学院文化符号的、“接地气”的特色校园文化,以“林纾文化研究带动对近代福州群体性文化基因的挖掘,为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做贡献”;[10]学校极端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组织大批学生深入偏远的山村乡镇,深入企业社区调查实践和“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4]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带动引领社会文化走向,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同时,社会实践活动把校园文化延伸到校外,学生自主地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增强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年轻的福建工程学院来说才刚刚起步,在摸索中前进,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应用技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制定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经济改革一样进入深水区。国家愈发重视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切实地引导和支持教育改革,以质量和创新能力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大学教育体系获得共识。但是市场化的入侵,工具性的办学思维有增无减,高等教育由过去服务于政治转变为服务市场。高等教育应培养具有自然科学知识和兼备人文精神的“全人”(holistic person)(隆·米勒语)。全人教育反对将工具性目的凌驾于个人发展目的,强调个人发展优先于社会需要,注重个体“知、情、意”(康德语)三种心理能力的培养,建立完整的心灵结构,让学生达到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成为具有整合思维的地球公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转变学生个体、大学师生群体以及作为顶层的大学整体的思维范式,通过“三位一体”的思想共识,对社会个体、主流价值取向、中华民族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通识教育实践要落实到全人

通识教育既是理念又是实践,其目的是培养“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健康情感”的“全人”,[11]建构大学生的主体性,完成学生的自我解放,与其生活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互为主体。通识教育是“师生生命互动和提升的宏大志业”,有助于大学生在全球化时代立稳根基,拓展生命格局,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无限的生命意义。通识教育和“生命教育”[5]相融合可唤醒大学生心灵的醒悟,让他们超凡脱俗,构建生命之宗旨。通识教育实践要落到实处,大学校长要加强课程领导力,促进师生教育理念更新、思维方式转变、学校整体达成共识,通过价值引导和制度回应加强通识教育的基础性位置。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要实现教师自身的转化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大学老师要常怀“观功念恩之心”,[5]感恩青年学子在他们的生命黄金期走进我们的大学。教师务必融会通识精神,提高教学能力,鼓励全体教师参与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英国和新加坡高校的通识教育很有启示意义。如英国大学设立学科群,注重文理渗透;设立“基础年”(Foundation Year),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开设跨学科课程和设置“联合专业”(Joint Courses),[12]为学生提供宽泛综合的基础知识,打通学科专业间的阻隔,构建完整的人类知识体系。国内高校无论是宏观理念上,还是微观技术层面,都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以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为例,2013-2014学年,院方拟开设通识课程近60门,涉及汉语言、英语语言、新闻传播、艺术设计、商务管理等,数量不可谓不多,覆盖领域不可谓不广,然而,开课数不足15门。可见,通识教育要落到实处,举步维艰,任重道远。

(三)核心价值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指明了道路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大学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担负着研究宣传学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艰巨任务。不断坚定大学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该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丰富,它包括:培育大学精神,构建人文环境,完善管理制度。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制度规范,鲜明的传统特色是衡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准。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文化持续繁荣,在提高国家“软实力”,实现民族复兴的背景下,应从“文化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规划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方略。大学作为“高素质文化公民的养成园”,[13]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各校有得有失,皆遇瓶颈。福建工程学院升本十余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以林纾文化建设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姗然起步,为创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提供动力。

[1]赵艳斌.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等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1,(2).

[2]杨春梅.高校理工科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4):137-138.

[3]刘芳.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和反思[J].高教探索,2012,(5):110-112.

[4]柏路.新时期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途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2):141-145.

[5]黄俊杰.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方向:生命教育的融入[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5):1-8.

[6]曾绚琦.全民阅读的时代意义与实现途径[J].现代出版,2014,(1):21-23.

[7]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德)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刘春.工科院校人本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评论,2014,(10):38-40.

[10]吴仁华.地方新建本科大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福建工程学院建设林纾文化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4,(4):103-106.

[11]张会杰.问题及改进: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引领与制度回应[J].江苏高教,2012,(6):82-84.

[12]易红郡.英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及途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4):89-95.

[13]王一川.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养成园[J].北京社会科学,2013,(1):17-20.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校园文化人文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人文绍兴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人文社科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人文学科文化及其影响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基本理路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