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现状与问题

2015-01-15 23:10宗仁发
骏马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学期刊文学作品期刊

宗仁发

《作家》杂志主编、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作家协会秘书长。著有诗集《追踪夸父》,评论集《陶罐·路灯·纪念碑》等。编发的作品《哺乳期的女人》《厨房》连获全国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主编的《作家》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一、文学传播现状与问题

(一)文学作品的传播受到了危机。在三十年代时,文学期刊包括出版社的体系,非常健全,文学与传播体系是有关系的。报纸、期刊和出版社三个版块构成传播文学作品的体系。当下这三个板块都有让人担忧的地方。

1.报纸发纯文学作品的作用很小。在八十年代时,很多文学作品都诞生在报纸上,如今已经听不到这样的声音了。早年那些重要的文学作品都诞生在日报副刊,但报纸发纯文学的作品是有限的。

2.《骏马》期刊是少数民族地域的期刊,有优势,也是成名作家最初起步的刊物。如呼伦贝尔的苏峰就是在《骏马》发表的作品;还有作家莫言及大多数作者都是以这级刊物作为早期创作的重要园地。

如今最基础的期刊所剩无几,剩下的省级期刊和国家办的期刊面临巨大的审稿压力。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剩下的期刊就被推进了市场,这种声音叫转企。作为文学编辑的理想就是文学的崇高感和荣誉感,转企却让这种荣誉感丧失了。

把纯文学期刊看作是作家的摇篮并不夸大。很多作家都是先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发过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有能力、有机会写长篇出版。若没有文学期刊,很难想象作家的成长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所以,不能单单以发行量等一些狭隘的眼光去衡量一个文学期刊的存在价值。眼下活跃在文坛上的作家们,绝大多数人的处女作都是发在这些纯文学期刊上的。现在有了互联网,但至少在短期内互联网还无法完全取代文学期刊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纯文学期刊是原发作品的领地,某一阶段是处在文学长河的源头地带,上游如果干涸了,那后果肯定是很严重的。社会意识、文化思潮、审美理想及文学观念的体现,事实上,要化为真正的文学事实,在现代传媒时代,离开期刊是不可能的。

传统文学期刊的发展要顺其自然。而且文学期刊具有多样化和包容性的特质,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都是可以接受的。

还有一种文学就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告诉人们这代人就是把纸消灭掉。但目前文学和纸张是并行的,是不会把纸完全消灭掉的。纯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不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概念,同时也影响并且改写了中国当代文学,这个概念有效控制了具体文学实践,也有效浸透到文学批评,甚至文学教育中。

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在尼尔·波兹曼所著的《娱乐至死》中,他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书中还提到了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前者可以使人们受之于痛苦,后者使人们在娱乐中丧失了自我,使文化消失。

3.出版社要将文学作品出版放在首位。当下,传统文学的主要传播方式依然是依靠传统媒介,这为出版社赋予了“守门人”的重要角色。不要追求短暂的商业利益,要将文学出版作为出版社的追求;要有更大的耐心,别急于说市场占有率是多少。目前文学期刊仍在市场边缘徘徊,没有人给文学和民族文化做了什么?如果这样下去对文学和民族文化都会带来很大伤害。

(二)文学编辑和作家的关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期,编辑也很轻松。而现在的编辑对作家很少提修改意见:一是名家的稿子,编辑因稿子来的不易,不敢提意见;二是普通作者的稿子,编辑不愿意花太多心血修改。因此,文学期刊与作家的“共谋”“共生”关系淡化了。以前是几个杂志共同推一个作者,而现在出来个作家很难,更不知通过什么形式获奖,所以很多作家好的作品都被淹没了。以前作家大多先从文学期刊开始,然后才转入出版社,再然后才是影视之类。现在这个路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了,有的作者通过影视一夜成名,妇孺皆知。

(三)文学期刊的坚守。很多文学作品开始都是在四级刊物上发表的,文学编辑对作家早期的创作和对文学现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学期刊要有理想,这种理想可以借鉴。1857年至1907年的《大西洋月刊》,这是一本有关文学、政治、科学与艺术的杂志。它在创刊宣言中这样写道:“在政治领域,《大西洋》将坚持无党派、无偏见原则,但不管如何,人们都将确信它是美国理想的代言人。它会坦率地同任何人物与党派接触,但其观点会超越狭隘的党派与个人偏见。这种态度将是真理与持久繁荣的根本。它拒绝将自己置于任何派系中,但它将永远会与拥戴自由、国家进步、荣誉这种信念的人在一起。”

爱默森等人在商讨创办《大西洋月刊》时,就是希望用刊物改变美国的公众精神生活和完全依赖阅读英国作品的状况,去定义与创造一种独特的美国声音,注明美国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去提升出某种“美国理念”。美国《纽约客》的第二任主编肖恩曾把《纽约客》的办刊精神概括为:绝对不为任何隐藏的目的而刊登任何东西;不刊登任何吹捧文章;不迁就、纵容私己朋友;不利用杂志徇私要挟。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类文学的伦理精髓。按照法国人布尔迪厄的文学场理论,文学期刊应该本着自主原则,以输为赢,只需要积累象征资本,创造的是信仰的宇宙。

文学期刊是作家的成长营地,是各种文学样式、各类写作方法的试验场。

二、文学创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一)文学创作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虽然摆脱出来了,但还是有关系的。我们说诗歌首先想到的是朦胧诗。朦胧诗的时代已经变化了,我们要调整好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二)文学创作与社会事件的关系。我们要关心的小说是从深度开始的,热点的文学价值几乎没有,若对底层的了解不够,小说中的深度和灵感要缓解理想状态的。

(三)小说中的故事性。故事对小说非常重要,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三类集于一身的人。要诚恳地面对读者,用心来交流;要有故事性,如《白鹿原》就是大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里还有故事。

(四)小说中的思想性。没有思想性的小说不存在。思想性是与小说中的血肉一同成长的,不是后摆放到小说中去的,其讨论的思想是怎么进入文学作品的,又是怎么融合在一起的。

(五)生态文学对自然的认识很简单。达尔文晚年的重要著作——《腐殖土的产生与蚯蚓的作用》(1881),达尔文通过引入自然选择机制提出了伟大的“物种起源”说,这样睿智的头脑必也穷幽极微,注目动植物界的芸芸众生,也许唯有如此,才能诞生出这样的巨著,在研究蚯蚓对腐殖质生成所起作用的时候,达尔文开始了他对这种低等无脊椎动物的观察。

他发现,夜晚时分这些环节动物会用树叶、叶柄、松树针叶和其他微小的植物落叶堵上自己洞穴的出口。这一劳作不仅为蚯蚓的洞穴找到了很好的覆盖物,还有效阻隔了外界与洞穴通道的连接。

故而,曾经如此深深吸引过达尔文的谜团,按照达尔文自己为生命找到的天衣无缝的进化大纲,最终被破解了,那就是:通过环境施加于个体的滤汰过程,变异的河流以“更好地适应”为汰留准则,簇拥着生物个体乃至种群一路奔腾东去。

最后,在一个缺乏诗意的精神贫困的时代里,文学还能否重新介入人类的心灵世界,这让我想起博尔赫斯在《诗艺》中写到的:“要把岁月的侮辱改造成 / 一曲音乐、一声细语和一个象征”,这是衡量文学状况的重要尺度。

(晋铭 整理)

注: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猜你喜欢
文学期刊文学作品期刊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期刊审稿进度表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期刊审稿进度表
文学期刊从未,也不曾离开
期刊审稿进度表
文学作品与数学
小说,就是往小里说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