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伟
预习是指学生在新课讲授前自己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等方法,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此心存疑虑,并且认为:预习后,新知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预习后,学生知道了上课内容,没有学习动力和兴趣;预习后,学生了解了本节课的相关结论,教师上课时还能讲什么呢?……故而对于需不需要预习,争议颇多。那么在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法变革的背景下,对预习进行准确的定位就显得非常必要。
新的学习方式下,还需要预习吗?
为了切实了解一线教师对数学课预习的态度与看法,有学者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考虑到学校的地域及教师、学生的差异,为了使调查问卷具有一定代表性,选择了4所学校(其中包括市、县实验小学,一般城镇小学及农村中心小学),发放调查问卷75张,回收有效调查问卷71张。
[\&需要\&不需要\&低年级不需要,
中高年级需要\&根据教学内容
来确定是否需要\&人数(人)\&41\&8\&9\&13\&百分比\&57.7%\&11.2%\&12.8%\&18.3%\&] [预习]
笔者把教师对预习各种不同看法的原因分别进行了归纳。
一、赞成需要预习的教师约占57.7%
他们普遍认为:预习能预先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学习新知识慢的学生,预习能促使他们提前起步,超前学习,能为他们改进学习奠定基础;通过预习为课堂教学、探究学习储备必要的材料,如课前调查、资料的收集等;预习能提高阅读数学课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对预习持反对态度的教师约占11.2%
他们主要顾虑:小学数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简单易懂,通过预习基本能理解,预习后,很容易造成上课不专心听讲,反而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 预习后,有的学生一知半解,误以为都知道了,对新课教学缺乏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增加难度;小学生难以把握预习的要求,可能会出现错误的理解而不能及时纠正,先入为主,纠偏成为困难。
三、约12.8%的教师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不需要,中高年级是需要的
低年级数学内容知识点少、简单,学生大部分能掌握,没有必要预习。预习后,学生的思维容易形成定式,如算法多样化的教学就得不到真正体现。中高年级预习能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可以做好学习的准备,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约18.3%的教师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有的内容需要预习,有的则不需要。如简单的计算就没有必要,学生预习后,会模仿计算,对思维的发散不利。与生活有关的,学生又不是很熟悉的内容可以预习,或让学生准备一些素材。认为需要预习的内容是较为抽象的或较难理解的,需要思考分析、记忆的,如有关概念的教学、应用题教学等。
综上所述,不同的教师对预习的认识各不相同。我们认为,预习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学生通过课前的阅读、思考、分析甚至练习整理出第二天学习的重点,以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知识点。这样可以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而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预习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为了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学生发展得更好。
怎样开展预习,才是有效的
新课程下的预习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而不是仅仅为了掌握课本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凭借自身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学会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体验和交流,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当然,预习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具体的方法。
一、明确目标、具体指导,体现激励性
案例1 “钟表的初步认识”的课前预习布置
教师甲: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看着自己家里的钟或爸爸妈妈的手表,说一说时间,有不会的可以向爸爸、妈妈求助。
教师乙:小朋友上课、吃饭、玩耍、睡觉……都要知道时间,离不开钟表,可你们有仔细观察过钟表吗?你知道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呢?它们又是怎么走的呢?你会读上面的时间吗?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问问爸爸、妈妈。把你了解的信息下节课和大家一起分享。
“钟表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两位教师对于预习的要求有着明显的差异,教师甲只是笼统地布置,让学生自己去看钟表、认时间,缺乏指导。这样的预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会有什么效果。教师乙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预习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并明确指出做哪些事情、怎样去做。显然教师乙的预习要求从目的、任务、方法等方面来说都优于教师甲,同时还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突出重点,分层预习,体现灵活性
当然,预习的要求也不是说越详尽、越仔细就越好。预习的要求和指导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和方法。预习的要求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预习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2 “乘法结合律”的预习提纲
1.读:阅读数学课本。找出重要的和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想:可先自己推导一遍,再与课本对照,弄清推导的来龙去脉。
3.补:在学习“乘法结合律”之前,回顾以前学的一些运算定律,例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等。
4.做:选择课后的练习来完成,检测预习的效果。endprint
案例3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预习要求(两项中任选一项):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并思考在制作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2.自己收集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实物,然后仔细观察,它们分别有哪些特征?
从案例2的预习提纲可以看到教师十分认真,事无巨细都作出详尽的预习要求,这样就有效吗?显然,根据学习内容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预习任务及预习的方法,正是该预习指导所缺失的。如果改为:你知道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乘法分配律与以前所学过的运算定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能否举例说明?这样布置更明确、更具体。
案例3“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预习,根据教学内容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布置了比较灵活的预习要求(两项中任选一项),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任务布置重点突出、切实可行。
三、因地制宜,灵活选择,体现差异性
不同年龄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展开预习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预习达成的目标也存在差异,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也可以让学生实践操作,还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等等。
案例4 “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 (进位)”
1.你能尝试计算“24+6”吗?跟爸爸、妈妈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再看一看书上是怎么算的?和你的计算方法一样吗?
3.和前面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 (不进位)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案例5 “认识人民币”。
虽然学生对于元和角有日常生活经验,但单位间的换算仍然是个知识难点,可要求学生用学具练习换钱。
案例6 “利息的认识”
布置实践体验型的预习。请学生自己去银行存钱,或者去银行调查、收集有关“储蓄”的信息。
故而,高效的预习,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由于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及指导预习方法上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毕竟不同的预习任务布置,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之,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赋予新的内涵,使预习的目的不再单纯地为教师的教服务,而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让预习成为数学学习的“美妙前奏曲”吧!
(责编 金 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