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萍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几何知识的教学,通过几何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是一个难点,于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按照传统的“讲解式”与“模仿式”,极大地打击了小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小学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平台,可以说动手操作是小学生打开几何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动手操作优化几何学习。
一、巧借动手操作,激发几何学习兴趣
由于几何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这样,他们的学习效率自然不会高。兴趣是高效学习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动手操作提升几何学习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三角形”这一内容时,为了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初步感知,先出示了三角板、红领巾等实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一些物体都有三条边和三个角,在此基础上再引入“三角形”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深化对“三角形”的理解,我组织学生利用一根直尺来画三角形,学生在画三角形的动手操作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三角形的概念。在这一节课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利用三根小棒摆出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的三根小棒却怎么样也摆不出三角形。在反馈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纷纷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三根小棒是不是能够摆出三角形难道和三根小棒的长度有关?”强烈的认识冲突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都非常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中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案例中,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教学的难点,对于这一个知识点很多教师往往是采取讲解的形式或者演示的形式,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而组织学生先利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的操作活动,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够引导他们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
二、巧用动手操作,经历几何探究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活动要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多样化的课堂内容呈现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新课程以来,数学探究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方式。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巧用动手操作经历几何知识的探究过程。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充分动手,使学生在动手度量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形成度量角的技能。接着,在教学“角的分类”这一环节,教师又组织学生通过折长方形的纸来直观感受直角的大小,并借助量角器量得直角度数都是90°。最后,教师又接着让学生通过折纸感知平角的概念,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还发现了“1个平角=2个直角”。在学生认识直角和平角的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动手旋转活动角的一条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获取知识,掌握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上述案例中,教师就是引导学生借助动手操作来逐步经历直角、平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以上案例中,引导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相关的几何概念是十分有效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不但获取了知识,而且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依托动手操作,发展几何思想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出,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几何思想方法同样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几何思想方法的发展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学习明确了圆的面积概念之后,引导他们探究圆的面积公式便成了教学重点。课堂上,笔者给学生出示了几个大小不等的圆片,让学生先猜测一个圆的面积可能与这个圆的什么因素有关。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都猜测圆的面积应该与圆的直径或半径的长度有关,接着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来自主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由于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转化的思想方法,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想到了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有的学生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8份,有的学生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16份,最终都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形,然后推导出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以上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来自主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化曲为直”的几何思想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感受。
总之,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几何知识、理解几何知识、探究几何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这一把“金钥匙”打开几何王国之门。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