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青
合唱是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直以来表现出高雅博大的艺术魅力。即便在器乐水平高度发展的今天,合唱艺术仍旧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合唱教学仍旧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样也是历练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在学生个体练习中实现自身的和谐交融
1.吐故纳新,练习气息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歌者的气息是声音的构建基础,是自我发声的原有动力。只有将歌者的气息调整到位,合唱才能实现音质优美、音效标准、语言清晰的合唱目标。因此,在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动作练习和亲身示范的方式,让学生双手叉腰,将自己的腹部看作皮球,而嘴巴则是内部气体的出口,通过吸满气之后再缓缓吐气的反复练习,从而有效地调整学生的气息畅通。经过如此反复练习,学生才能克服合唱中因为气息形成的障碍,从而更好地提升合唱水平。
2.多重渠道,气声合一
声音与气息是相辅相成的,气息的畅通为声音的明达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调整了气息之后,应该将训练的重点放在声音上。教师在练声环节中,要求学生尽量打开喉咙,放松自己的颈部,保证气息的畅通无阻。在形体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自然之态放松自己的肩膀,将身体保持正直。在心态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始终以亢奋状态贯穿练声的始终。在正常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和旋感知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度,通过声音轻重的变化做到轻但不软、高但不尖,真正达到练声应该有的效果。
3.吐字训练,传情达意
合唱不仅是音乐艺术,某种程度上也是语言艺术。一般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戏曲和歌剧演员在平时的说话中,都给人以底气厚重、字正腔圆的感觉。这是因为这些演员在从事表演过程中拥有着纯熟的咬字吐字技巧。熟练的吐字技巧,不仅让能够将歌曲的大意传递给观众,更能将其与发声联系起来,以全面彻底地表现歌曲意境的宗旨。
4.感性体验,浑然天成
合唱过程中对声、音、气、意等元素的表现不仅要依靠歌唱者的理性认知和技巧,更需要学生主体意识对歌曲内容和情感的感性体验。让学生习得相应内涵的同时,将自我内心涌动的情感元素结合各种技巧,形成统一和谐的合唱整体。例如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学生各种技巧运用得非常准确,但效果总是缺少一点味道。于是,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和伴奏音乐,激发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涟漪,待到“情动而辞发”之际,学生合唱的效果浑然天成。
二、在声部分化练习中实现合作的和谐交融
1.控制音高,在辨析中实现和谐交融
遵循主旋律是生命个体与生俱来的意识和习惯,而和声不是学生的天赋异禀,是需要学生不断地反复实践和练习才能得以形成。在接触和声的开始阶段,学生的和声非常容易因为主旋律的存在而产生走调现象。因此,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在形成本声部的音准感觉之后再练习和声部分,从而让学生有辨析推敲的基准。这样的合唱协调不仅能够给人留下形式整齐之感,而且也将和声的音韵融入其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体验和声,在示范中实现和谐交融
在声部练习中,教师通过范唱和自身的魅力,在给予学生榜样的基础上浸润并激发学生的内在情绪,从而有效唤醒学生表演和合唱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声部练习中,教师可以采取主动翻唱或者弹奏声部伴奏给不同的学生倾听,从而让学生在外部音律的刺激下反观自己合作的声部,让学生对合唱作品留下初步的印象。
3.对接音区,在突破中实现和谐交融
分声部的合唱其核心重点是合唱和分声部唱时的对接处。此处的链接,不仅是歌曲节奏变化的起源之处,更是学生声部凸显变化之处。此处的变化不能纯熟掌握,势必会影响到下面的声部合唱。教师可以先运用琴键让学生感受交接处的音调的变化。接着,教师指导帮助学生通过在对接处不断地揣摩感悟体验,形成鲜明的变化印记,从而巧妙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为下面的声部合唱练习奠定基础。
4.形成平衡,在聆听中实现和谐交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发现声部合唱中,学生总是以为只要不走音即可,为了显示自我的价值和能力,常常将自己的声部唱得声音巨大。孩子的年龄结构和认知特点决定他们缺乏统一关注的整体视角,通常在各自为政中失却了合作的目的。这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和声的价值在于以和美的声音质感衬托主旋律乐曲的意境,讲究声音的平衡之美、和谐之美。因此,教师在合唱练习中不仅要给予学生唱的技巧,更要让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进行倾听,尤其是反思性的倾听。不仅要倾听自我声部中声音是否准确到位,更要将自己的声音与其他声部的声音进行对比,以整体的和谐、交融为最终目标,帮助学生领悟合唱中平衡交融的道理。
合唱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合唱之美,必须建立在个人歌唱能力的基础上,但又与个人演唱不同。因此相对于个人演唱能力,合唱在讲究技术的同时,更注重个体与个体之间、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树立和谐圆润的艺术价值,帮助学生在合唱实践中形成合唱的能力。
(特约编辑 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