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静+孙志学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纵观我们的教育,虽然自上而下,都在进行着改革,也取得较大的成就,但作为承载着教育直接执行力的教师队伍,在为人师表、更新理念、转变教育方式等专业自觉发展方面依然不容乐观,虽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主体,自身迷失也不容小觑。
一、生活中的自我迷失:一粒一粒尘埃聚集,就成了雾霾
社会写真
镜头一:《中国教育报》李炳亭主编的《高效课堂——教师角色再认识》讲座即将开始,一位衣着入时的女教师匆匆赶来,在我身边坐下来,然后麻利地拿出早点开始吃,因为当日雾霾很严重,能见度很低,对于她的迟到,我能理解,所以对她在众目睽睽下吃早餐,我没有丝毫的反感。讲座开始了,李主编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他激情四射,抨击现在的教育问题,号召我们行动起来,以道为师,师法自然……我的教育理想被点燃,非常激动,顿时挺直腰杆,无意间扫视一下身边,却见装早餐的塑料袋被揉成一团扔在地上,装小米粥的塑料盒也被丢在地上。我不禁抽了一口凉气,再看旁边的同仁,她正若无其事地拿着面纸擦嘴,然后顺手又丢在地上,我无语了。
镜头二:周末逛街,行车道上车水马龙,104路公交车即将到站,只见有个身影从人行道一侧横穿行车道,腾身翻过护栏,跨上公交车。就在我嘀咕着“太危险”的时候,那位“勇士”转过头来,原来是某校的一名老师。我的同仁?我哑然。
反思
这些现象虽有损形象,有碍公德,但还未危及他人身心健康,姑且作罢。教师性侵学生,校长带小学生开房……骇人听闻啊!作为社会人,连最起码的公民意识都没有,谈何为人师表,虽是偶发的事件,但足以影响教师的形象,让教师在社会、民众心中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二、工作中的自我迷失: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校园写真
近景:周一升旗,学生集队走过,偶有学生讲话,教师大声呵斥,更有甚者一巴掌扇过去。清晨,教室的黑板前、走廊上,学生趴在地上做作业……
远景:李炳亭先生采访北川地震中失去双亲的15岁少年,为了让他不再重回惨烈的记忆里,李主编问他,地震难道就没给你一点非痛苦的记忆吗?他想了想,突然破涕为笑,眼睛里闪烁着少年的纯真。他的回答让世界震惊。他说,有的,不用上学了。
反思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众多的不良现象告诉我们,现在的学校普遍存在着有教师无教育的现象,对学生仅存的一点关注也停留在对考试成绩的迫切追求上,而且方法简单粗暴,要么大声训斥,要么冷嘲热讽,甚至动粗体罚,使众多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和爱心,恨师、厌学、厌世,让上学变得比地震还可怕。
三、梦想中的自我迷失:没有人可以放弃你,除非你放弃自己
自我写真
镜头一:办公室,一些老师高谈阔论,羡慕公务员的清闲安逸,嫉妒富商的阔绰奢华,愤世嫉俗,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咆哮着、呼号着:教师是驴,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拿得最少,吐得最多……学校布置工作时,用一副不以为意的态度来对待,对教案、论文,采取网上抄一抄的态度,以家务重、孩子没人带为理由,号称:我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其他活动一律谢绝。
镜头二:课堂上,一些教师成了“倒三角”,一路讲,一路灌。学生恹恹欲睡,抑或东张西望,如若发出声响,教师轻则粉笔头丢过去、罚站,重则书本扇过去,耳朵拎起来。课堂死气沉沉。
反思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沉睡着一个了不起的人。有些教师把对职业的厌恶转移到学生身上,每天只是惯性为之,随性为之,作践自己,毁误学生。
在大力推行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的今天,教师理念的现代化,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改革的关键。教师自觉发展意识的重建和回归的意义也就更加凸显了。
1.回归公民意识: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万事从做人开始,为人师表的我们应愈发坚强。地震中的“范跑跑”,带给学生的只会是自私自利的不良教育。“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车祸瞬间救学生,双腿遭碾压高位截肢,她传递给学生的是大爱无私。多蒙茜洛诺尔特曾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斗争……”教师是心灵的工程师,点点滴滴都在影响浸染着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的遵纪守法,我们的严谨务实,我们的无私奉献,都会深深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并转化成学生的行动指南。社会从不吝啬对教师的赞美: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赞美也意味着责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伟人,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
2.回归职业意识:教书育人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德国哲学家费希特也曾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传递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有唤醒学生的力量。”师者,首先要用人格的魅力激励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把他们的出错看做是成长的必须,真心地允错、容错。只有真正地读懂学生,真诚地欣赏和等待,课堂才会成为师生心灵交会的地方,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其次,教学要有法。我们要博览群书,让心灵在经典中受到浸润和洗礼,不断更新理念,转变教育方式,既要看到显性知识,还要挖掘隐性思想方法,真正做好学习发动者的角色。李炳亭先生高效课堂的定位值得我们深思探究。“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寥寥十个字道出课堂的真谛: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帕克·帕尔默也说:“我在教室的任务就相当于所想象的牧羊犬的任务。学生一定要自己喂饱自己——这被称为主动学习。我只是把他们带到一个可以得到食物的地方:一本好的课本、一个计划好的练习……”当“疏导”代替“传递”,在操作层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学、智慧、灵动。然而,不正是这样的高标,才让我们的教学生涯更具不确定和挑战性吗?
三年前,我和我的同仁开始构建我校的“1234学导式”教学模式。“1”即“一份导学指南”:钻研文本,制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导学指南。“2”即“两项目标”:实现学生兴趣和能力同步提升的两大目标。“3”即“三大环节”:突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检测拓展三大环节。“4”即“四条原则”:有效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顺学而教四大原则。课前以“导学指南”为抓手,把学习前置,把问题前置,让学生自学尝试;课中则交流点拨,检测拓展。这一教学模式力求实现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沿着“发现——猜想——自学——验证——交流——提高”的轨迹,实现兴趣、能力的同步发展。努力耕耘必有收获,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探索在教师和学生身上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设计“导学指南”,教师要追根溯源找准知识的起点和生长点,这无形中稳固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在“导学指南”的带领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了些自信和张扬。皮尔斯《待垦之路》正切合我们的教育路径:“它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它始于你真心去做,它始于别人说了‘不成而你再去做,它始于你说‘我们,而你清楚‘我们是何人,且你一心要天天壮大‘我们。
3.回归自我意识:自我认同
每个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比克纳提出,更宽容、更人性化的图景是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如果是自己真正倾心的工作,即使连日劳累、困难重重,自己也乐此不疲,一如热恋的情侣夜话绵绵也毫无困意,一如游戏中的孩子废寝忘食。曾有一同仁,很有才学但突然辞职,他说,虽然我尽心教书,但它不是我心中所想,我不想因为自己的无奈给学生带来遗憾,我不想悔恨终老……后来通过多年打拼,他成为一名儒商。我很佩服他的勇气。是的,你没有必要得到允许才开始学习,你也没有必要得到机会才开始努力。如果你愿意,你现在就能够为这件事做些什么,除非你的“受害者心理”让你深深陷入抱怨与自怜中。如果我们的工作不能使我们满足和愉悦,但我们又无法拥有辞职的勇气,那就不要用践踏自己的方式给工作和他人造成伤害。
从生命孕育开始,我们便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世界。我们自省自问:我是谁?我在做些什么?现在的我,是真实的我吗?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怀着对生命的敬畏,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你做些什么,都要对自己负责。曾有一工作前辈,她很聪慧,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都经营得非常成功,自己早早摘下了“特级教师”的桂冠,儿女毕业于名牌大学,老公也事业有成,更重要的是她的业余生活也很精彩,她会跟朋友喝茶打牌,也会跟朋友逛街谈时尚,她活出了全方位的自我。我很敬重她,与她闲聊,让我大惊:她最想做的事居然不是教书,而是服装设计。从她的身上,我得到很大的启发:对当下负责。“一粒沙中的世界,一朵野花中的永恒”,每一份职业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都需要通过坚守获得升华。教师这份工作,更需要用真理启迪生命,我们的自信、我们的坚强会传递给学生向上的能量。帕克·帕尔默在《教学的勇气》中说道:“当我唤回了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关注自己的内心,激发生命的鲜活,你会发现全新的自己。
我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之所以勇于自揭短处,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直视自己,自明自断。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也有人说:“能当面批评你的人,一定是爱你的人。”是的,我爱我的职业、我的同仁,为了我们不受别人的指责,也为了不因我们自身的迷失而误入歧途的学生,请以蚕的精神,完成自身的蜕变,回归精神的家园。最后,我以斯塔福德《受启发的导师》中的诗句来结束全文:“我雀跃,朝求知之家探求——拥抱每一个过错,像找回久失的孩子,鼓翼奋飞,带迷路的孩子归家。”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