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荣梅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与教材、学生对话,正确理解、掌握编者意图和学生学情,需要用审视的眼光来重组文本,需要学会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去取舍教学内容。这里笔者主要结合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这一课具体谈谈怎样取舍。
首先,在备课取向之间取舍
认真研读《孔子游春》这一课,就会发现有几个备课取向:从人物的了解来看,可以是走进孔子;从对比阅读今古文来看,可以是走进古文;当然也可以是走向思维,甚至注重表达,等等。但更多的教师却喜欢从单元主题来考虑。毕竟现在新课标倡导教师除了与学生、教材进行对话外,还需要与编者进行对话。而编者把该课安排在“尊师重教”这一单元,与之相对应的课文还有《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明天,我们毕业》等几篇课文。因此很多教师从单元主题出发,在课文教学中刻意注重单元主题教学。然而语文课由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这是大势所趋,单元主题可以有,但无需刻意,更无需过分强调,毕竟很多时候,语文味才是语文课的前提,语文意识才是备课的首要出发点。针对《孔子游春》这一课,笔者认为备课最好还是以语文意识为主。
其次,在文本主题之间取舍
题目是课文的文眼。《孔子游春》这一课,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文本主题应该定位在“游春”上,通俗来讲也就是玩;然而游春更注重心情,比如程颢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就极力渲染了自己游春的心情。《孔子游春》这一课,认真研读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孔子带领学生出来,如果只是“游春”,那么就不会限定时间,而在文中,孔子是专门等泗水涨潮时携带弟子出来的。这显然是有他自己的教育目的,这在后文中会得到验证。泗水涨潮,对游历丰富的孔子来说,自然司空见惯;但他仍能选择泗水涨潮作为教育媒介,来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发“水是真君子”这一论述。从教育目的出发,“游春”是表,“游学”才是根本。因此,笔者更愿意把这次郊游看作是孔子教育学生,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一次“游学”活动。
第三,在教学内容之间取舍
很多教师教学《孔子游春》这一课,总是绕不过“水是真君子”的思辨,甚至还有教师不厌其烦,把古文版“论水”搬到课堂,这种过分强调让学生根据外在命令收集文本信息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偏移了语文的核心任务,即学语言。通俗地讲,教语文,也需要让语用诗意地行走在语文课堂上。就《孔子游春》而言,笔者认为,教师更应该着力于文本的表达方式,学习作者善用多种方式表达文本的意思。这里,笔者着重探讨文本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的。
一是春天景色。题目为“游春”,自然春天景色也是文中所要表达的重点,况且春景还为下文做好铺垫。但又怎样对春天景色进行描述呢?“千里莺啼绿映红”,那是俯瞰大地的胸襟;“春天的脚步近了”,却是拟人的手法。在《孔子游春》这一课第二段中,则几乎用整段的比喻对春天景色进行赞美。把“大自然”比作“母亲”,“大地”比作“胸怀”,“森林”比作“长发”……整齐的句式,读来让人倍感亲切。这是作者的语言,更是编者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在这里,教师就需要有所取舍,要放弃文本表面信息,着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多读几遍,多品析几次,如有可能还可以直接让学生接着仿写。只有这样,让学生沉浸在语用环境里,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是师生论水。不容置疑,论水是文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无论是文本信息还是品味语言。但由于时间关系,作为教师也需要有个侧重,也要懂得取舍。这里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理解文本的信息,因而语言表达才是重点。水很平常,泗水也是一样,但孔子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引申出不平凡的道理,这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有点深奥,因而最佳的方法就是直接让学生品读语言。在持续品读中让学生体会孔子对学生的循循教诲,在品读中领悟水与真君子之间的关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论水”来说,也是一样。作为教师要懂得取舍,舍掉平时的空洞说教,取的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孔子的“意味深长”。
三是谈论志向。论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言志。然而文中又是怎样表达孔子对学生志向的态度呢?文中没有用大段大段的对话展现,而是通过歌舞言志。颜回弹琴唱歌言志,而孔子伴舞以肯定。其实,他们也不是自娱自乐,而是通过这种形式让弟子们明白颜回的志向。这种情境营造教育无痕之绝。因而作者在备课取舍中要注意场面描写,更需要注意这种志向是隐含在歌舞之中,如有可能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反复诵读,多角度谈谈颜回的志向是什么,孔子又希望学生有什么志向?这都需要教师懂得取舍。
取舍,不是大刀阔斧地乱砍,而是有目的、有选择地取舍。针对《孔子游春》这一课,笔者认为在备课上就应该注重取向语文味,主题在“游学”,而教学内容则更应该注重表达,那么到最后,正如文中结尾 “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一样,语文的课堂也春意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