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莹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货币作为新时代的支付工具和交易媒介应运而生。相对于纸币,电子货币更具有流动性和灵活性。然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对货币供给有显著的影响。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学者有关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影响的文章,首先,描述了什么是电子货币、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然后,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电子货币如何通过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最后,从定量的角度把电子货币引入货币供给分析的模型中,通过ADF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这一系列方法,分析我国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结果为:现金损失率的下降会提高货币乘数,而电子货币使用率的上升会降低货币乘数,因此,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乘数的变化不具稳定性。可以说,电子货币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会影响货币供给量,从而弱化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执行力。
关键词:电子货币;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供给;实证分析
1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电子货币是一种新型的货币形式,网上支付和银行卡支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电子支付的主流,它的发行,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支付方式;另一方面给传统的金融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正确认识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供给产生的影响,对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有关电子货币的研究,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国外的研究主要有:BIS(1996)的报告中,分析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以及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1]Berrentsen(1998)认为,电子货币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现金的使用,从而影响货币的供给量。[2]Freedman(2000)认为,电子货币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难度,但并没有降低央行对商业银行的控制能力,因此不会对央行的货币供给产生显著的影响。[3]Janson(2003)认为,电子货币的出现会削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4]
122 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电子货币近年来有加快发展的趋势,相关学者也做出了一些针对性的研究。王鲁滨(1999)通过分析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得出电子货币的发展会对央行的货币供给产生明显的影响。[5]杨路明、陈鸿燕(2002)认为,在可控性方面,电子货币的发展,加上货币乘数的影响以及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使得货币量的可控性面临着挑战。[6]周光友(2007)认为,电子货币的出现,会减弱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增加货币乘数的内生性,从而影响货币供给。[7]于雪(2012)认为,电子货币的内生性加大了货币供给量的控制难度,同时对货币乘数也有一定的影响。[8]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电子货币是新兴形式,国内外电子货币的研究,大部分只是针对电子货币的定义、存在的风险、电子货币的发展以及如何监管等理论层次的研究,专门研究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影响的相关文献也只是基于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效果这些最基本的定性分析,没有将电子货币作为一个影响货币供给的变量来进行实证分析。因此,本文借鉴于前人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先从定性分析的角度通过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方面研究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然后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将电子货币作为相关变量计入货币供给的分析中,通过ADF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我国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从而为中央银行制定相关的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力提供一些建议。
2电子货币的定义及发展情况
21 电子货币定义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的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算支付机制。[9]
22 电子货币的发展
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比较落后,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是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在1985年发行的。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业务获得了迅速发展,截止2012年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3534亿张,其中借记卡累计发行3203亿张,信用卡累计发行331亿张。全国人均拥有银行卡264张、信用卡025张。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48327万户,联网POS机71178万台,ATM4156万台。电子货币不仅传承了传统货币的特点,而且在与传统货币自由兑换的基础上产生了便利支付的功能。
3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影响的理论分析
中央银行货币制度中,货币供应量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再经过银行体系货币乘数的作用,创造出派生货币,最后构成了整个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按照目前我国对货币供应量的定义,可以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方面来研究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31 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央行要控制基础货币,就必须对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加以控制。传统方式中,中央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给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在电子货币的条件下,中央银行是否能够通过电子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主要从存款准备金和通货这两个方面分析。
311 电子货币对存款准备金的影响
一般而言,中央银行小幅度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会对货币供给带来显著影响,但是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一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如果中央银行没有对电子货币提取准备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效果。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持有电子货币及其衍生品,而这部分货币不用缴纳准备金,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机会成本,使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政策的作用下降。
312 电子货币对通货的影响
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步取代流通中的现金,使得流通中的现金量逐年下降。从图3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现金比率n从1990年的38%下降到了2011年的18%,而电子货币使用率u也从1990年的5%上升到2011年的687%。这说明,电子货币对现金具有明显的替代作用,从而使现金使用量不断下降。
随着电子货币的发展,一方面,人们手中不再持有大量现金,多余的资金就会存入银行以增加活期存款的数额;另一方面,由于定期存款的限制比较多,灵活性较小,所以人们更愿意持有易变通的活期存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定期存款的数额。总的来说,电子货币的发展,会使货币乘数随着非交易存款比率t的下降而上升。从公式(321)中也可以看出,法定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上升。
综上可得,电子货币的发展,使决定货币乘数的各个变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增加了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
4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数据的说明
本文通过选择1990-2011这22年的年度数据,来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其中包括货币供应量M0、M1、M2和电子货币E,电子货币数据用各年银行卡数据代替,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
42 变量选取
由于电子货币能对通货和活期存款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而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通货和活期存款相关的因素来体现。因此,本文选择电子货币使用率和现金损失率这两个变量作为自变量,狭义货币乘数m1和广义货币乘数m2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解释电子货币和货币乘数之间的关系。
421 现金损失率k
现金损失率为流通中的通货C与活期存款D之比。现金损失率k下降,则流通中的现金就应该减少,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在应对客户的提现要求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减少超额准备金的数量,这样商业银行能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就会增加,其存款创造能力就会上升。在电子货币条件下,电子货币取代流通中的现金,增加银行活期存款,会降低现金漏损率,从而提高货币乘数。
422 电子货币使用率u
电子货币使用率为银行卡交易额E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表示电子货币的使用效率,它也会对货币乘数产生明显的影响。银行卡交易额的增加会使商业银行拥有广泛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强了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能力,但随着现金额的增加,商业银行也要为此缴纳更多的存款准备金,这又会使货币乘数下降。
43 实证过程
4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因此采取单位根检验中的ADF检验。通过Eviews31分别对m1、m2、k、u进行单位根检验,均采用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检验结果如表41。
44 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到以下观点:
首先,狭义货币乘数m1与现金损失率k、广义货币乘数m2与现金损失率k之间都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随着电子货币的不断发展,电子货币在一定程度上顶替通货,使流通中的通货减少,从而降低了现金损失率,这必然会使货币乘数上升,放大乘数的效应,增加央行的货币供应量。
其次,狭义货币乘数m1、广义货币乘数m2与电子货币使用率u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电子货币使用率u的提高,说明商业银行用于转账的结算规模在不断扩大,这就会增加商业银行清算准备金的数量,商业银行就会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降低货币乘数,以减少对货币的供应量。
最后,由于现金损失率k的下降会提高货币乘数,而电子货币使用率u的上升会降低货币乘数,因此,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乘数的变化不具稳定性。
5结论及启示
综上所述,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电子货币会影响基础货币。由于电子货币会部分替代流通中的现金,进一步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其次,实证得出,电子货币的发展,货币乘数也在发生着更复杂的变化。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出现,使现金漏损率降低,这会提高货币乘数;另一方面,电子货币使用率的上升也会使货币乘数下降。综合而言,这就加大了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降低了央行对货币乘数的调控力度,使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第一,制定电子货币存款准备金制度。电子货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流通中现金和活期存款,减弱央行对货币的可控性,所以中央银行必须提取相应的准备金来控制货币数量。
第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支付结算更为方便、快捷,央行可以通过成立全国范围内总的支付结算平台来树立权威性,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电子货币的影响范围,从而使得相应的货币政策更加权威。
第三,互联网的发展使外国资金会以电子货币的形式进入中国,这就增加了央行监管的复杂性,因此,央行应加强与政府的协作,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不会受外国资本流动的影响。
第四,加大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建立更为规范的法律环境。由于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比较迟,中央银行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并结合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自身状况制定合理的规章。
参考文献:
[1] BISImplications for Central Bank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oney[M]Basle,1996
[2] Berentsen,AMonetary Policy Implementations of Digital Money1998
[3] FreedmanMonetary Policy Implemntation:Past,Present and Future will Electronic Money Lead to the Eventual Demise of Central Banking?International Finance [J]3:2,pp211-227
[4] Nathalie Janson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oney:Toward the Emergences of Free-Banking 2003
[5] 王鲁滨电子货币与金融风险防范[J]金融研究,1999年第10期
[6] 杨路明、陈鸿燕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改革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8期
[7] 周光友电子货币的替代效应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8] 于雪电子货币的发展对我国货币供给与需求影响及实证分析[D]万方数据2012
[9] 周光友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3-5
[10]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