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华
摘要:语文课只有质朴实效才会激活孩子们的心灵,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课堂;质朴;实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167-01
时下,经常听到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还没读上几遍课文,教师便开讲起来。有的教师自己"唱独角戏",或任由孩子"东拉西扯";有的用多媒体"一灌到底";有的师生一起"展示"……真可谓"热热闹闹",孩子到底学到了什么,很难看得出来。我认为课要上得朴实,要上到孩子心里,多给孩子一些实惠。
1.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开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我在教学《找秋天》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前让孩子走出教室,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课堂上引导孩子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受秋天;利用多媒体手段,引领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欣赏田野的秋天。孩子感悟到秋是美丽的、甜蜜的、芳香的、丰收的……这样把握教材,上起课来才能挥洒自如。
"目中有人"是指教师要从孩子的"学"出发。在《找秋天》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思考孩子想学到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课堂留下足够的空间,把不可预测的新生成资源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沉睡潜能的时空,成为探索未知的旅程。
2.创设情境,触发情感
"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令人感动的任务和场景,学生也会和成人一样,情感涌动,言语飞扬,但回到实际生活中还是依然故我。因此,教师要懂得点拨,既要立足于课文,又要跳出课文,拉近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能将课文学习中获得的感情和理性认识来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使语文文字变成鲜活的情境,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引发他们涌动的情思。
3.要熟读精思,涵泳体悟
要上好语文课,须引领孩子经历与课文"对话"的过程。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要认真指导孩子读通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孩子课文不读好,教师决不开讲。其次,熟读精思,领悟话题。"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引领孩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选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彩语段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孔子曰:"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与古人怎么朝夕相处、情感交流呢?当然是通过"设身处地"地品读体验,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把孩子置于课文中"涵泳"。"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视书为水,全身心地投入,却不能过急过快,须"润"、"溉"适中。再次,研读探究,多元解读。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孩子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进入"于是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的境地,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的境界。
4.要因课设练,拓展探究
语言文字是工具,不练难以深刻理解,不练难以熟练运用。但是,有些教师迷醉于"花样翻新"、"多多益善",于是便大搞题海战术,孩子上起课来"真没劲"。要上好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探究。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黄山奇松》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我在教学时引导孩子品读课文以后,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孩子们稍作准备便妙语连珠:"我想介绍'仙人指路',所谓的'仙人',身材高大,比一棵黄山松还要高,'仙人'手拿拂尘,嘴角还带着微笑,手指着西方,好像在给游客指路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天鹅孵蛋'。'天鹅'正蹲在一座高高的悬崖上,孵着天鹅蛋,它仰望蓝蓝的天空,心想:什么时候,我的天鹅宝宝们才能出世呢?那个时候,我就可以让孩子看一看这美丽的黄山风光呀!"
5.要诗情画意,节奏鲜明
于漪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会使读者兴趣浓厚,步入胜境,领略无限风光。"语文课更是这样,如果课上得太平板,孩子就会昏然欲睡;如果课上得有起有伏,有鲜明的节奏,语文课就会上出诗情画意来。教学内容应疏密相间,有的教师认为讲得越多,孩子就学得越好;讲得越细,孩子就理解得越深。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课也应讲究"疏密相间"。教师要读懂教材,决定内容的取舍详略。突出文章主旨的段落就着重讲,关系不大的就略讲,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量体裁衣,轻重有当,剪除枝蔓,疏密相间。
6.教学语言亲切 与学生平等交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第一时间里拉近学生的距离,无疑十分重要。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在本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中,有几位老师亲切的教学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彭祖翠老师,以女教师特有的亲和力和学生平等交流,在对话中完成教学任务;实验中学的侯建英老师,让学生倍感亲切,她的微笑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了学生;还有几位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总是以鼓励、引导为主,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7.贴近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兴趣活动
课堂上要适时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所以我们不能把课堂设置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而是要走出去,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人间的百味,体会生活的内涵。如讲《璀璨的东方明珠——香港》这一课时,让学生们做导游,领着大家参观,尽可能的用书中的新词做导游词;做画家,画画那个地方的璀璨;当朗诵家,声情并茂的朗诵,能根据文章好句子编歌词的就编一编唱一唱。这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对于提升生活能力和素养都非常适用,让他们也玩啦,也学习啦,真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总之,在现在的紧迫的教学形势下,不能用满堂灌,不能用繁重的课堂内外的作业,机械的抄写背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要想办法如何向课堂要实效。只要努力探索,细心思索,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打造课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