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课堂的确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很多老师会迷茫:新课程的课堂到底该新在什么地方?课改后学生在课堂上收效如何?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有没有偏差?这些都是当下新课改进行当中亟待反思的问题。
一、改变陈旧的观念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教师首先必须转变以往陈旧的观念。我国多年的应试教育的发展,使得一切教学都围绕中考指挥棒在转,“为考而教,不考不教”等消极思想充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老师也只能是忙碌于各种题目的训练,只强调了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而忽略了语文人文性的一面。
因此,首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质上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长期以来,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一言堂”、“满堂灌”,学生缺乏参与、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怎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二、课改应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的需要,重在思维的参与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充分肯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引导作用,也十分明确地告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新课改所强调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如何才能得到体现。
当下,有些课堂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深入进去分析,我们发现还存在着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不应该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而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引下主动地探索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探究性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重在落实,达到锻炼学生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语文新课改教学中,要积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主要是积累知识,提高文字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探究性学习,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打破以往的那种单纯的教师传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实现由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转变,凸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一位学生个性得到保护,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教师要适时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新课改下,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还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很多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但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明确自己在此时该扮演的角色。实际上,在这种课堂中,很多教师以为自己的责任减轻了。恰好相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通过参与学生活动可以去倾听、去交流、获得反馈信息,对教学思路和内容作出动态调整。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很多教师面临新的问题,课堂上一片混乱,教学任务难于完成,不知所措。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其实,这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发扬教学民主,与学生坦诚相待,这种与学生间的平等相处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五、适度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使抽象变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为教育教学插上了有力的翅膀。但随之伴随的问题也不少,我们的语文课上,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或者资料书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课件设计五颜六色,结果却喧宾夺主,学生忽略了应掌握的知识;而教师为了使自己辛苦的成果得以展现,学生便成了观众;有的课堂多媒体替代板书,学生跟着幻灯片跑一遍也就完了,失去了细细品味文字的机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件好事。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农村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结合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多做探索与研究。列宁说过:“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是搞课程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深入地研究,冷静地思考,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地上好上精每一堂课,准确地把握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合作研讨与独立思考、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继承语文课改中的优秀成果,纠正课改中出现的不良倾向,使语文课改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