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正文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在逐步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简要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策略,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渗透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指的是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一种方法和认识,它是从思想逻辑上认识数学的学习,学生形成了数学思想,方可以有效掌握理论知识,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在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数学思想,它可以深入的认识数学本质。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思想并不能直接显现出来,它在数学知识中蕴含。因此,教师就需要将引导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在对书本例题进行解答时,就可以将本例题解法中蕴藏的数学思想介绍给同学们。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策略
一是对教材内容全面的把握,分层次的渗透:对于初中数学来讲,有着多种多样的思想方法,因此,在对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坚持下去,分步骤有重点的渗透。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讲,需要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充分的熟悉和把握,认真分析教学大纲,只有这样,方可以将数学思想方法更好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此外,在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渗透的过程中,还需要将学生的思想认识、接受能力以及年龄层次等因素充分纳入考虑范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差异化的渗透策略给应用进来。
比如,教师在对同底数幂乘法进行讲解时,需要指导学生来对指数、底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规则进行掌握,进而让学生对一般性的运算法则进行归纳,将其灵活的运用到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需要分层次的进行,帮助学生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二是在指导概括数学思想中渗透:上文我们已经提到,有数学思想方法蕴藏于数学教材内容中,也可以说是有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体系中。教师要想促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掌握,并且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对数学知识体系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进行及时的概括和归纳。教师需要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归纳于教学计划中,有针对性的启发学生,对数学思想进行概括和提炼,特别是某个章节结束之后,需要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这样学生方可以对数学思想方法更好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数学思想反复,可以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加灵活的学习。通常情况下,需要从两个步骤来进行分析。首先是揭示数学思想的规律和内容,对数学对象的共性和关系进行抽取;其次是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之间的关系给弄清楚,也就是在全部相同类别的对象上,对所抽取数学对象的共性进行推广,促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
比如某一个方程是这样的,(x-4)4+(x-4)
-4=0。针对这个方程,既可以直接解答,也可以将换元法给应用过来,教师在对这类题目进行讲解时,需要让学生们了解到,对于复杂的方程,通过换元法的应用,可以促使其更加简单,进而让学生对换元法这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数学思想方法更好的理解。虽然知识体系是不同的,但是分布的数学思想方法却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数学知识体系中,也会将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给体现出来。因此,为了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就需要将总复习或者课堂总结的形式给应用进来。
三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较为欠缺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因此,对于数学教师来讲,就需要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对于我们来讲,数学知识可以发挥载体的作用,在对数学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数学思想方法给渗透进来。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举一反三的作用,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于适当的过程中,并且对渗透程度合理把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出一些公式、概念和定理,并且对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形成产生足够的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思维给激发出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学习精神进行过逐步提升,进而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二、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有着诸多的数学思想方法蕴藏于初中数学教材中,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方法,将数学思想方法给积极的渗透下去,以便促使学生对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逐渐的掌握,这样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将数学思想方法给有效应用进来,实现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明信.浅谈如何把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12):123-125
[2]黄尚丽.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J].成功,2010,2(11):66-68
[3]李艳丽.初中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在教学中的渗透[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2(11):144-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