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情感的对接

2015-01-13 04:30
海峡旅游 2014年10期
关键词:洛阳桥聚宝海蛎

在许多老泉州人的记忆里,泉州是这样小小的一方土地:往南到聚宝街,往北到现在的朝天门附近,出了西街靠近西郊的地方就是最西边,往东就到东门头。老泉州人会习惯以“东南西北”四个古城门来形容在泉州的方位。而在这方小小的市区里,过去基本上没有高于六层楼的建筑,红砖厝、石头房子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主体。人们习惯在小巷里穿梭,在不超出四车道的市区主干道里,慢悠悠地汇入往来的车流之中。

“海丝”文化对于泉州建筑的影响,有不少便体现在这老城区里的红砖厝和石头房中。关于采用红砖建造房子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海上丝绸之路”引进了红砖文化,因为泉州红砖的尺码与古罗马、古波斯传统建筑上的红砖规格十分相似。蔡永辉教授最早从晋江搬来泉州时,他还是个懵懂的少年。他对于闽南建筑的看法,除了作为一名画家对建筑的审美以外,谈到更多的是留存在记忆中浓浓的人情。当时蔡永辉一家租住在聚宝街的基督教聚宝堂对面,他们所居住的房子是南洋华侨回乡盖起来的红砖厝,也就是泉州俗称的“番客楼“,因为都是租户,房客与房客之间的关系亲切而紧密。在搬离聚宝街之后,蔡永辉还时常回忆起童年住在老厝中的时光。

除了红砖厝,在现在已经并入丰泽区的蟳浦村里,随处可见的蚵壳厝同样是海丝遗留下的见证。相传当时的商船出海时总是会满载货物,返程时因为物品销售一空,船身重量减轻,不利于远洋航行,当时的船员便用海蛎壳来填充船身,增加船的重量以便应对在海上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回到泉州之后,这些被带回来的海蛎壳又被用于房屋的建筑。有不少蚵壳厝同时结合了民间建筑的特点,在同一栋房屋中,既有“出砖入石”的建筑手法,又有红砖厝的痕迹,星星点点的海蛎壳点缀其中,即便放在世界建筑史中都独树一帜。现在到蟳浦村中去,还有大片的蚵壳厝,有不少老人因为一生都居住在蚵壳厝,反而不习惯搬入现代商品房中。

海上通商贸易对于建筑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民居上。位于泉州与惠安交界的洛阳桥,以及位于晋江安海的安平桥,同样是桥梁建筑的体现。为适应货物转运、商民往来的需要,公元11至13世纪出现修建石桥高潮。据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州历代造桥260座,宋代就有105座,其中就包括了安平桥与洛阳桥。

然而对于蔡永辉来说,建筑之美更多地有赖于人的气息,同样是被海丝文化所影响的建筑,与洛阳桥、安平桥相比起来,他更喜欢带有浓浓人情味的老建筑。在他看来,存在于市井之中的建筑是有生命力的。在他所创作的《惠女阿芳》系列漫画中,也出现了老建筑的身影。他时常来到西街,看看他所喜欢的红砖厝,画画他喜欢的“番客楼”,在川流不息的人潮与车流中,一站就是许久。他说,历史是孤立的,只有掺杂了人情的建筑才是活的。正如同“海丝”不是死的,而是一种情感的链接,因为建筑有人居住,于是这段历史也成为了日常的一部分,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自然地传承下去。

洛阳桥

洛阳桥古称“万安桥”,位于鲤城区城东乡桥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交界处的洛阳江上。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蔡襄两知泉州时主持兴建,历时6年零8个月。洛阳桥创造了“筏形基础”、“种蜗固基”和“浮运架梁”等先进技术,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由于海外贸易的兴盛,陆地货物的运输也变得日益重要。自从洛阳桥建成之后,南来北往的官绅商贾运输货物,再也不用受制于湍急的洛阳江。

由于洛阳江边现在广泛种植红树林以调节生态,河道变窄,江水也远不如之前的湍急,现在的洛阳桥便成了周边居民纳凉散步的好去处。每逢夏夜,桥边巨型蔡襄石像下大排档便渐次亮起灯光,骰子互相撞击的声音夹杂着闽南话的猜拳声,构成了一幅闽南生活的市井图像。

安平桥

安平桥位于晋江县安海镇西畔与南安水头镇交界处。因为桥长约五华里,又被称为“五里桥”。安平桥修建于南宋绍兴八年,耗时十四年才建筑完成。

作为中世纪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安平桥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承担着陆地运输的重要作用。中亭石刻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说明了安平桥的雄壮与伟大。据明代《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 这都说明了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的兴起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同时也能从中看出泉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蚵壳厝

蚵壳厝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是泉州最为特殊的建筑之一,在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带均有分布。蚵壳厝也是“海丝”文化遗存的最佳见证。相传古时商船出海,所携带的货物贩卖一空之后,为了防止远洋航运中因为船体较轻而遇到突发事件,便从当地取来蚵壳增加负重。而运输回来的蚵壳则用于当地房屋的建筑,既节省原材料又美观大方。

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蚵壳厝的建筑技巧,结合了闽南传统建筑的多种元素,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前些年,许多位于东海法石村的蚵壳厝在拆迁中消亡,现在只能在蟳埔看到蚵壳厝的踪影。虽然村子里新盖起了许多现代的小洋楼,但是老式的蚵壳厝依然居住着许多当地村民,尤其是在蚵壳厝里居住了一辈子的老人家,对于他们来说,蚵壳厝是他们生活里永远的寄托。endprint

猜你喜欢
洛阳桥聚宝海蛎
小火炬的梦想
宋代跨海大桥——洛阳桥
讲古桥千年历史 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的生命属于你
长 江 水 长 江 浪
故乡的海蛎
家乡的那一片海蛎
海蛎献给你的情菜
洛阳桥的梦
海蛎献给你的情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