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

2015-01-13 15:55张秀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数学知识情境

张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笔者认为,围绕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生活化策略,进一步拓宽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是落实这一要求的有效措施。同时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脱离现实生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构建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投向社会生活、亲身体验实践过程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形成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现实生活情境,使课堂生活化

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圆的认识”借助课件,播放动物赛车的情境:在动物运动,小猫、兔子和猴子赛车,它们在同一起点出发,小猫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兔子的车轮是椭圆形的,猴子的车轮是圆形的。结果猴子驾驶的车最平衡,并最快到达终点。至此引出问题:“猴子获得冠军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这个动画课件引入,既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自动地去探索圆的基本特征。

二、在现实生活中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处处都在应用数学。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在学生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便出示了一道操作题:教学楼墙上的“名人名言”是一块块正方形瓷砖拼成的,请你动手求出一块瓷砖的面积,然后数数总共有多少块瓷砖,最后算出整个“名人名言”板块的面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

三、生活问题数学化、感受数学价值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如《分桃子》一课,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种解决方法并进行提问。这样设计,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生活,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又如教学“除数是二位数乘法估算”时,得出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教师于是让学生估算:同学们12人一组去郊游,现在要去买12份肯德基套餐,每份11元,请算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是100元(10×10=100元),即大约要带10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带100元钱是买不回12份肯德基套餐的。”大家想想也是,那是不是刚才用的估算方法错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讨论中,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务实创新的精神。

四、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应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知道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五、布置作业生活化

作业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或者是生活本身,在完成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應用数学等能力。如在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后布置如下作业:到超市或商店摘录10种商品的价钱,再自由比较各种商品的价格高低,用“>”、“<”或“=”号连接,最后把所有商品的价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例如在学习“统计”后布置如下作业:

(1)了解班里同学爱吃水果的情况,再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2)观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做一次小统计,并制作条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这类作业虽然跟常规作业相似,但它的内容来自生活,完成时需要学生通过生活实践。

六、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他们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从比高矮等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等。这样做不仅可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明白:只要有机地把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就能让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就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价值性,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质疑欲。他们就会在长期的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当无法解决的问题出现时,他们就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与生活、用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也就达到了活学活用的境界。总之,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注重生活,创新才能得以实现,生活才能得以新发展。生活永远是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生活,创新就没有了生命,学习便失去了本应有的乐趣与生趣。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数学知识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认识相交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