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化学教学;整合;途径
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
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取决于诸多因素(如学校硬件、软件条件,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架构等等),而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有各种不同的模式;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从所在的地区、学校的实际出发,让多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并存,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逐步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那么,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途径有那些呢?
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上的整合
传统的化学课,常用实物模型和图表来展示分子或原子的结构及元素之间的一些关系,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这一方法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化学基本原理与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在化学教学中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使很多的化学现象变静为动、变小为大、变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或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发展,特别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它能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使化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1.创设独特的学习情景
信息技术为创设独特的学习情景提供了极大便利,它通过提供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构建情景交融的学习情景,活跃课堂气氛。一般说来,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接受媒体,即学生由于问题的存在产生求知的欲望,这时适当地应用多媒体,将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部分信息包含在多媒体刨设的学习情景中,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二是从多媒体演示中引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即将问题包含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中,学生在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探索的愿望,这种方式相当于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三是问题与多媒体演示结合,促成学生的知识迁移,也就是说既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也用多媒体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方法等,让学生尝试在多种情景下解决问题,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后,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先对原电池能产生电流有感性认识。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这种装置能产生电流?这时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分析、验证结论(如溶液中产生的离子、PH值的变化等)等思维活动,并配合多媒体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这是一个微观过程),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认识原电池内电路导电的原因,最后得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2.变微观为宏观,突破教学难点
物质的微观本质既是化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叙述,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多媒体技术可以形象地模拟一些微观的粒子及微观变化过程,使抽象的、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变得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模拟物质结构。如晶体的结构:多媒体图片能让学生轻松地了解晶胞的结构;晶体中微粒间的位置关系及邻近微粒构成的几何图形等抽象问题。第二、模拟化学反应历程。如有机反应中的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聚合等反应,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使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第三、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如电子云的教学,如果能展示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的立体形态,模仿核外电子绕核旋转的全过程,这种生动的画面能让学生自然地形成“电子云”的概念,从而加深学生对微观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3.模拟演示某些重要的化学实验及化学实验现象的再现与描述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实验有一定的毒性、危险性、操作的复杂性和成功率低等因素,在课堂上无法进行实际演示,如金属铷与水的反应,煤的干馏,石油的裂解等,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模拟,能够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和感受化学反应的细微变化过程,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能够反复实现给学生以大信息量的“刺激-反应-训练”的强化,既生动有趣又不受时间限制,还能减少实验消耗,更可以避免毒害物质对师生身体的损害,从而达到常规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师生互动上的整合
在师生互动上,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丰富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交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软件,将自己屏幕上的信息实时地传递到各个学生机,随着讲课内容的不断变化,教师可以适时改变屏幕上的内容。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自己无法解决,学生只要将问题上传到教师那边就知道了,老师立即把学生的问题,通过耳机、麦克风及自己的键盘和这位学生做一个双向式的交流,共同地解决问题。如果老师发现学生的问题解答得很有创意,或者是觉得这个答案有相当的典型意义的时候,他还可以将这个学生的答案示范给在家的每位学生,让所有学生分享他的成功。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比传统课堂教学更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会感到自己更多地是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一个说教者。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过程,不是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就能达到理想的目标的。因此,应让信息技術手段与各种教学手段优势互补。信息技术手段有其突出的优点,但也有其不足。比如用电脑来模拟实验,就缺少动手操作的感知,电脑模拟无法观察副现象,电脑无法真正逼真模拟真实的反应,如颜色变化等。反之,其它教学手段也有其自身的长处,如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至今仍是确有成效且是最为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矫枉过正,一概否定传统教学手段或其它教学手段,而是要注意将各种教学手段的优点融入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优势互补。这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会符合实际并更有生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老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改善学习》.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
姜佳荣,(1983~ )男,福建福安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