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要求开放性,尤其是语文教学更要生活化。但是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所限,不可能完全将语文教学与生活正确联系,本文从分析语文课程性质入手,阐述了语文课程改革中正确联系生活的方法和课堂教学手段。
【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生活化
早在八十多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任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校长时就提出了“学校即社会,学习即生活”的办学理念,号召教师将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无缝对接,这也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执著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冗繁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从语文课程展示的一些改革成果来看,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语文课程生活化存在去接,认为课程等同现实生活,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要强调学生阅读文本后联系生活谈感受,总要努力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组织教学。
语文是一种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文化载体。学生带着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生活中,人们亲身经历过的情感总是刻骨铭心的,生活也就是通过这种情感的积累变得丰富充实、多姿多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不可能在他们成长的短短十几年里,就经历生活中的所有情感。生活文化具有过程性、创造性和个性化、精神化的特征,学生通过系统的语文课程的学习,把普通生活加以提炼、思辨,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生活性的情感、意志和体验。语文课程的学习,最终是让学生形成生活化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需要正确的联系生活。
1 认识语文的综合性和社会性
语文课程不仅抽象、独立,而且与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大语文”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广泛涉猎。语文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大环境去,利用图书馆、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资料搜集,找到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内容并积累下来。
语文课程总是通过生动的语言文字与生活事件寄寓着深厚的哲理、规范与情趣,表现了促进学生了解社会,通过社会教育、实践,使学生成为初步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为他们成为未来社会合格建设者打基础、做准备的课程宗旨。语文由语言文字构成,但是语文适应性较强,一般和社会关系叫为紧密,学好语文可以更好地了解认识关于社会性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小学教程如若无限化扩大孩子的天真幻想,用尽全力的应试教育洗脑,将会使他们缺乏了对现实社会的全局认识,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2 联系生活学语文,学习语文会生活
在语文与生活的处理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文与生活的接触点,用开放的视角,把触角伸向主体和主体的大千世界,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3 增加语文课堂的可参与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涨,积极参与提问、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几个同学,大多数同学总是持一种旁观式的学习态度,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首先,所以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和蔼,真情实意地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学生知识的不足,阅历的肤浅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盲目,产生"出格"的表现。对此,教师不要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学生批评训斥,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
再者,作为教师要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以趣味性材料或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趣味性材料,如故事、典故等创设情景,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4 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正确的联系生活,合理的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走進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作者简介:
范玉兰(1966~),工作单位:宁夏中宁县余丁乡黄羊完小,语文教师;职称: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