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英语课的文学教学思考

2015-01-13 23:15李江秀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吉米鲍勃英语课

【摘 要】综合英语课的选材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引入文学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综合英语课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第二版)的两篇课文为例,展示了在综合英语课中教师如何以课文为依托,进行课文内容的文学解读,帮助学生提升文学赏析能力,为高年级阶段英美文学的深层次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综合英语课;文学赏析

随着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英语教学回归人文已经逐步成为了大家的共识。文学是“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蕴含着“不同作家对所处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体现作家们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其特定的意识形态。”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理想素材。

一、综合英语课课文的文学解读

1.《半日》:象征手法的运用欣赏

《半日》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拉伯小说之父纳吉布·马福兹创作晚期的一部短篇小说。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简单讲述了他在校中半日的经历:小男孩第一天去上学,在放学回家的途中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一个老爷爷,外面的世界变得难以辨认,他霎时感到无所适从。这部小说看似简单却暗含深刻的寓意。通過象征分析,可以使简单的故事变得饱满,把学生引入人生的思考,增添对文章理解的深度。

马福兹晚期的作品,开始尝试象征的运用,探讨生死、时间等存在主义主题。《半日》就是其中的代表,评论家把它评价为“作者能够最有效地处理如何跨越可见时间与记忆时间鸿沟的一部力作。”作者借助一个简单的故事,展现了人生如梦,时间转瞬即逝,世事变幻等主题。小说中,时间、人物、场景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象征的运用,生动地烘托了故事的主题。

小说的时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清晨:上学路上、白天:在校中、黄昏:放学后。三个时间分别象征人生的三个阶段:童年、成年和老年。清晨小男孩穿着鲜亮的新衣,极不情愿地被爸爸扯着去上学。父亲要把它带到一个可以将他培养成“有用的人”的地方。他对即将面对的陌生的学校充满了疑虑和恐惧,不时地向站在窗口的母亲回望,希望母亲能够把他带回温暖的家。走到门口,男孩犹豫不决,父亲轻轻一推,把他送入校门,让他“做个男子汉”,告诉他人生进入学校才刚刚开始。这个表述生动地展现了孩子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的依恋;去到一个可以让他成长的地方,成为有用之人暗指人生从童年到成年的转折。进入学校,男孩经历了很多页懂得了很多,这正式是喜忧参半的成年生活写照:人生除了享受还要奋斗等道理。黄昏放学,男孩迈出校门却不见父亲的踪影,独自回家发现周围环境已经改变,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犹豫困惑不知该往何处去。这时过来一个年轻小伙,要把他这位老爷爷扶过马路。黄昏,暗指人生暮年,这时的主人翁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生命的周期即将结束。

故事的人物和场景也有象征寓意。人物和学校都没有具体命名,有很大的概括性,是人类生活的写照。故事的主人公代表的是生活在世间的每个人,男孩从清晨到日落的这半日,就是我们从童年走向暮年的过程。站在窗口让男孩不时回望的母亲象征着呵护和家的温暖,是主人公走向成年独立奋斗时难以割舍的东西。学校的教师教会孩子们知识,给他们带来快乐,又要惩罚和斥责,是生活本身的象征:生活教会我们知识,给我们带来欢乐和痛苦。故事里的家可以有两种理解:男孩离开家就进入了他的成年,在这里,家指美好的童年生活;而放学后要去的家则有人生终点——死亡之意,因为回家之时,主人公已经进入了暮年。男孩度过半日的那个学校,代表着人生,男孩在这所人生学校里经历的一切,就是人一生的经历。学校的大门是人生的转折点:男孩走入大门,进入成年,走出大门进入晚年。高楼环绕的院子,代表着人生舞台,在这里,奋斗者获得成功,懒惰的人受到惩罚。校外的街道,代表我们的社会,社会瞬息万变,让我们像男孩一样头晕目眩。

2.《二十年后》:欧·亨利小说的审美体验

《二十年后》是美国现代短篇之父欧·亨利的一个短篇小说,讲述了两位幼年好友为了二十年前的约定赴约的故事。小说语言精练,人物塑造饱满,故事情节简单,处处设有悬念,读来一波三折,结尾出人意料,体现了鲜明的欧.亨利艺术风格。

小说的开篇自然平白,寥寥数笔就把小说主人公之一吉米·韦尔斯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一个雨夜,一位体格健壮,神情威严的巡警神气十足地在自己的巡区巡逻,一边熟练地挥动着警棍,一边认真检查着各家各户的门窗是否关好,俨然一副和平捍卫者的高大形象。这个开头干净利落,直截了当地就进入了主题,在作家漫不经心地描写中将读者引入故事,为故事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位警官遇到了到西部闯荡发迹的通缉犯鲍勃,听鲍勃向他讲述了二十年前和好友相约在大个子乔布雷餐馆相聚的故事。警官走开二十分钟后,一个穿长大衣的高个子过来和鲍勃会面,两人走到亮处,鲍勃突然发现和他会面的并不是好友吉米,却是前来逮捕他的便衣警察,警察在逮捕鲍勃之时交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好友吉米的亲笔签名;原来先前和鲍勃相遇的巡警就是吉米,他认出鲍勃是芝加哥警方的通缉犯,但又下不了手,只好叫来便衣警察,代替他抓捕自己的好友。这个结尾,体现了“欧·亨利式结尾”的典型特色: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读者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娓娓表述中,不知不觉地进入精心布置的迷局,最后电光一闪,照亮了先前隐藏的一切,让我们看到和表象完全不同的结局,在惊异中明白了事情真相和实质,让人恍然大悟的同时又陷入深思。

小说的人物刻画也别具一格。欧·亨利用简练的文笔,通过对比,寥寥数笔,从外形和语言两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小说开头,我们看到的吉米正直、冷静、忠于职守,俨然一副“真善美”的形象。可是随着故事的进行,吉米的光辉形象也逐渐削弱。鲍勃冒着被抓捕的危险,千里迢迢地从西部赶来和吉米约会,吉米发现鲍勃是警方通缉犯时,一路上沉默寡言,在鲍勃动情地和他谈起两人的友谊时,毫不动容,不肯和好友相认。在与鲍勃交谈后离开前还故意问鲍勃是不是一直要等着好友来赴约,得到鲍勃至少要等半个小时的答复后,他匆匆地赶回警局叫来便衣将好友抓捕,还给鲍勃留下纸条,告诉他自己的无可奈何。通过这些刻画,在高大正直的形象的反衬之下,吉米的胆小、伪善,唯利是图一览无遗。与吉米相对,鲍勃这个面色苍白,眼眉上带着白色伤疤,叼着雪茄,领带上别着硕大的钻石,戴着镶满钻石手表的西部客,表面上给人一种“假丑恶”的感觉,实质上却是内心率真执着的好人。他冒着被缉捕的危险,风尘仆仆的赶到纽约,就为了和自己的好友见一面,完成二十年前的承诺。一路上鲍勃侃侃而谈,毫无保留的向别人倾诉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讲述自己的西部经历。让我们看到一个粗犷豪放、敢于打拼、有雄心、重义气,讲交情,对朋友忠心的正面形象。这种外形和内心的反差对比描写使人物更加的饱满真实,有助于表现小说主题。

二、结语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语言大师的语言艺术、学习巩固语言知识,从文学中“体味人生,学习为人,增加阅历,并训练思辨能力。”把文学教学引入综合英语课可以让学生在丰富的人文之旅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得到精神和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闫晓茹.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红河学院学报,2013.(11)

[2]丁淑红.中国的纳吉布·马哈福兹研究掠影[J].外国文学,2009.(2)

作者简介:

李江秀(1973.12~),性别:女,籍贯:云南洱源,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目前职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吉米鲍勃英语课
一部出人意料的书
鲍勃·迪伦
火烈鸟鲍勃可忙了
“小班化”背景下高中英语课例研究刍议
吉米问答秀
吉米问答秀
你好,我是鲍勃
新年快乐,吉米!
流浪猫鲍勃
大学英语课前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