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艺凌
【摘 要】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然而,由于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诸多不同,因此,如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也逐步受到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视。笔者试图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自身工作,提出一些浅薄建议。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教育;管理
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来说,少数民族学生是一类特色的群体,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不仅是一个人才培养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建设发展问题。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学生也有自身的特点,如何把握这些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和管理培养工作,是值得我们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在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少数民族学生与广大的汉族学生相比,多数来自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教育水平落后、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地区,加之汉语言应用能力较弱,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品德、心理状态、文化素质、学习状况等方面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求知欲强,但学习能力较弱。少数民族学生往往生活在较偏远的地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然后由于自身基础较弱,教育水平跟不上城市,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觉性相对较差。
第二,民族意识强烈,思想波动大。由于群居生活的特性,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极力维护,思想上较为固执风化,容易随大流,缺乏主见。
第三,心理脆弱,“被照顾”意识强烈。同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封闭、社交简单、知识面狭窄,生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这些弱点初见凸显出来,很多学生会不自觉地出现自卑、妒忌甚至不满抵触的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学生,造成他们希望“被照顾”,在成绩考核、奖学金评定、特困补助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优待。
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培养工作
(1)进一步推进特色“两课”课程改革,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民族意识。高校教育培养学生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为主,设置有特点的“两课”课程无疑是最好的方式。笔者认为,就民族学生而言,在“两课”中增加具有民族特色的成分,能让他们更清晰地了解民族政策,区分本民族和他民族的不同,增加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对汉族学生而言,通过了解这些政策,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他民族,了解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使各民族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观念,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
(2)打破传统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少数民族学生基础较差,推进学籍制度改革,实行学分制,能在保证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好更全面地获取多学科知识,尤其是一些应用型知识,从而拓宽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口径,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自主安排自己的时间,做到学习和勤工俭学两不误,进一步减轻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压力。
(3)加快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高等学校应注重日常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并把制度建设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辅助教学活动、能力培训活动、民族庆典活动等,使少数民族学生獲得更多的锻炼机会,通过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高等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民族学生心理干预机制,配备专门的心理疏导员,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让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消除自卑心理,学会科学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5)奖惩结合,让学生正确认识“特殊照顾”的含义。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需要采取特殊的方法,但不等同于少数民族学生处处享有特殊的权利,更不能在“特殊”的借口下放松对他们的管理和要求。相反,赏罚分明,奖惩结合不仅突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我们应该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不断适应新形势,探索符合学生思想发展和行为特点的教育管理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熊绍辉.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的探讨[J].探索,2001,(5)
[2]邱有华.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3]依莉曼,艾孜买提.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做好管理工作[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