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学勤
一、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涵义
地理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地理认识过程,是地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活动过程。
二、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师生活动环节构成的。有些教学环节经常在教学中运用,称之为基本教学环节。
①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②创设情境,导出问题;
③互动探究,合作交流;
④激励评价,概括提升;
⑤学以致用,巩固新课。
三、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虽不属于学生的认知系统,但它们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所以,设计的教学过程要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现代教学媒体通过形、图、色彩、动画及各种资料,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动态演示可以帮助理解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发展变化的原理和一些基本概念。例如: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太阳系各星球的运动状况,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难度较大的地理知识,从而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产生自信心,对地理学习和地理事物的探索更有兴趣。
(二)吸引学生参与学习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已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够在学会的同时,达到会学和乐学。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环境观、人地观的教育。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说过:“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们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所有。”
(三)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应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突出“三化”的教学环节:
1.陈述性知识结构化
知识结构化是指将所学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穿成线,织成网,使之条理化、纲要化,能够做到纲举目张。陈述性知识多为感性知识,如地理分布、地理过程、地理特征、地理数据等,地理学科陈述性知识较多,需要大量的记忆,这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一难点问题的重要的方法就是实现陈述性知识的条理化、顺序化和结构化。如对地理事实材料,按照分布或成因等要求进行归纳。例如,将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落实于地图上,那就得按由低纬到高纬的顺序去观察地图从而形成表象图贮存于学生的记忆中。
2.程序性知识技能化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过程的知识,是关于如何实现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知识。地理学科中的理性知识,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便属于此范畴。程序性知识的技能化,则是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运用于分析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并在其过程中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变式练习,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运用理性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略的环节和过程。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热力环流、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形成等原理性知识基础上,学习三圈环流,则应将这些知识充分地调用起来,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3.策略性知识体系化
策略性知识指的是学生自我调控认知活动方面的知识,属于学习方法知识,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策略性知识的总结、归纳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而被忽略的过程与环节。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突出教师通过对知识的意义加工、形象编码,教会学生如何整理知识;通过编织知识网络,教会学生如何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的脉络关系;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图式化的板书,把握知识要点,摘记学习笔记等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体系。
例如,必修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选取了半坡村落、丽江古城和塔里木盆地城镇的分布三个案例,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聚落与地形的关系,理解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三个案例给学生提供的是三个探究地形影响聚落的思路,相信学生通过三组活动探究题的解答,会基本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及从案例中归纳概括原理性知识的学习方法。
(四)强化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断从自己的教学对象中取得反馈信息,從而了解教学情况,相应地调节教学节奏、调整教学环节和过程,并给学生以反馈,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学过程是个影响因素众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系统。要想将这样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系统引向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经常不断地依靠反馈信息来调整教学。例如,在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地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俯视图和侧视图,然后针对学生在画图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学生知识、技能或思维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讲课中忽略掉的)进行及时的补充、纠错与评价。这样,师生双方都可以及时从对方获取反馈信息对自己教或学的行为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