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92-02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一、学科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之中,是学生较为关注或感兴趣的问题。其中,有相当比例的课题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以及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结合点。即使是那些综合性极强的跨学科课题,依然与相关的各学科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在学生已经积累多年的学科知识中,有不少是他们感兴趣而愿意深入研究的,有些现实中的问题,他们也会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研究分析。
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的时候,一般都会立足于本学科相关内容。例如我曾经指导过的一个课题——《龙里城市发展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就是从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内容引出,启发学生关注、研究这一现象,并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结果。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际开展中有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同一个课题的研究,往往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协作指导。这是因为当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科教师指导所采用的研究角度和手段一般是不同的,必定是立足于本专业的,这也是学科知识影响的结果。
第三,现在的教材中,有许多活动题,其本意就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其中,有的直接就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有的与当地当时具体情况相结合也就是非常好的研究课题。在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就有不少探究性问题,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城市交通问题"等等。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应该具有实践性
教学内容的应该具有"实践性",即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他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 "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地理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在讲解城市的功能分区时,则可结合龙里县城的发展,提出以下问题:
(1)龙里县城大十字附近是龙里的商业区吗,地价如何?
(2)龙里县城功能分区明显吗,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过调查了解龙里的发展情况,从而把城市功能分区的原理及布局变化的原因理解的更加透彻。
三、地理教师必须"观念更新",才能使研究性学习真正的走进地理课堂,实现两者的互相促进
傳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时面面俱到,生怕自己漏讲了什么,而研究性学习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更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但这并不代表教师的作用减弱了,大部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下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面对新起步而陌生的学习方式感到无所适从,这也是十分正常的。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更是显得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用超过了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全球变暖"问题,这也是同学们都已经观察到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开展讨论。"全球变暖"有人认为是人类活动引起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地球气候周期变动所导致。而全球变暖又可能导致"全球变暗"等等这些问题具有较高的智力价值,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材料,课堂上进行讨论或辩论,教师进行评价、概括和总结。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和时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的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的教学理念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作用的发挥为旗帜,以教师的角色转换为突破口,让学生释放鲜活的生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让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体现地理的魅力。但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各方面阻力仍然很大,实际困难也很多。尤其在地理能力培养上,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有的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也有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这也反映出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尤其实际能力上还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