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淮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90-02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理念,也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点要求和深切呼唤。当前的教育改革必须首先通过并且最终通过学生学习方式来实现。同时具有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使学生主动适应以《纲要》为指导的教材和教学改革,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形成丰富的数学修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
一、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也是课堂上多数数学教师为之头疼的事。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正是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如果教师经常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操作摆摆弄弄,这不仅符合儿童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认识规律,而且符合他们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要求,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探索,找出规律。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操作实践是思维的源泉基础,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良方。
如:用一根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围法?并计算各自的面积。请完成下表(长和宽必须是整厘米数)
周长(厘米)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16
16
16
16
思考:(1)所围成的长方形一样、面积相等吗?
(2)在什么情况下长方形面积最大?
通过实践操作演示,学生从实际感知中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性,对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协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引起协作交流主要的环境是: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能将讨论进一步深入的后续问题,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等等。在这些环境下每位学生都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参与整个的教学过程,在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过程,互相探讨、分析,从而揭示知识的规律用来解决问题。那么从协作学习中还可以互帮互学,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例题观察讨论,说说单位"1"表示些什么?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举出一些其它可以表示单位"1"的例子来。那么有的学生会从一个物体来说有的从一个单位长度来说;有的会从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来说。教师再引导总结单位"1"的含义。在社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有充分的发言权,将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同学们,同时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讨论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活动是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获得感受。经验是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得以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意义的认识结构并发展探索和创造新的意识。教材在安排学习内容时十分注重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在丰富的具体现实背景的研究活动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有关数学结论。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学完"长方体表面积"后,让学生探究有关"为柴盒内匣外壳"总面积以及粉刷教室计算总面积等。利用对长方体表面积已有的知识和理解,用不同策略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找到求"四个面、五个面、六个面"面积的区别,而不至于死套公式。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对现实情景的感受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进行研究和探索,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从而认识有关知识,理解、掌握技能和方法。
四、"再创造"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一个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亲身经历,并将活动中的认识与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性的联系。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每人带一个牙膏盒或化装盒之类的盒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先观察这个盒子再小组讨论一下。怎样给这样的长方体出一个谜语,让别人猜猜?从学生逐步的描述中,学生装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个初步的了解。全班同学再进行归纳:"一个东西六个面、8个顶点、12条棱、两面两面一个样,有时还会4面,6面一个样"。长方体的特征在这样出谜语的活動中被学生所掌握。再让学生将这个盒子剪开,请学生上台展示一下,剪开面的形状。再让学生观察这些展开图形,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学习过程、由于有充足的时间、有动手的空间,是学生主体的愿意。有目标的真正开动脑筋的学习,拓展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在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再创造"。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立足学生的发展、数学学习主能成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课堂上要多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装的"学"、教师由"教"到"不教"、学生由"学"到"会"学,进而"乐学"、"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