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涛,石定华
所谓经济学类应用型人才就是能够把经济学各专业理论和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为社会或个人创造价值和利益的技能型人才。 与经济学类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相比, 经济学类应用型人才在培养中更加注重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强调对基础、成熟和适用经济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灵活运用, 突出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量。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自2008 年1 月经国家批准实施以来,开放开发进程显著加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对经济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数量陡然增加, 对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依托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促进经济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机制、方法和途径创新,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是未来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自设立以来, 享受的各项政策优惠和面临的有利战略机遇层出不穷, 近期北部湾经济发展转型提质,21 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开发建设、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等规划又赋予经济区新的定位和使命, 北部湾经济区的GDP、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高于桂西资源富集区和西江经济带,可以说,政策红利和改革创新是北部湾经济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国内外发达经济区域成功的历史发展经验表明,长期来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规模、水平与方向与该地区人才培养的总量、质量、结构和趋向之间存在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循环、正向积累的相互关系[1]。 北部湾经济区要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的长期增长,培养与经济产业结构相协调、综合素质高、 理论转化能力强的经济类应用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保障举措之一。
人才强桂是广西为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而继科教兴桂战略后提出的又一重大人才战略, 是广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解决经济变革深层次矛盾,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新跨越的重要举措。 经济类应用型人才作为经济管理类的核心人才, 与研究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一样,共同在促进广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增强内生动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强桂战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北部湾经济区在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拥有相对丰厚的教育资源, 各类本专科普通高等院校占广西高等院校数量的一半, 拥有区内唯一的 “211”大学,其对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结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广西人才强桂战略实施的效果,关系到战略总体的成败。
开放开发背景下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不仅面临国内经济区域的竞争, 也面临国外经济区域尤其是东盟地区的激烈竞争, 竞争领域不仅包括制度环境和运行效率,也包括区域的产业结构、生产链条完整程度和综合实力, 更涉及产品的质量、品牌、国际化的渠道和促销等诸多方面。 北部湾经济区在与国内外经济区域的诸多领域竞争中是否占据优势地位, 主要取决于自身是否拥有雄厚的人才培养能力和丰厚的人才储备, 而经济类应用型人才是各类人才当中应用范围最广、 促进效益增加最直接, 提升区域竞争力水平见效最快的人才种类[2]。 从高校自身发展角度看,北部湾经济区内多是新建本科院校, 重视和加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经济类专业的建设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区外研究型大学实行错位竞争, 也是最切合实际的发展路线。 因此,立足地方特色,面向东南亚,结合市场需求, 加大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开放开发背景下北部湾经济区参与国内外竞争, 提升自身竞争力水平的现实需要。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截至2014 年7 月9日,全国、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本科、专科院校,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如表1 所示①本专科院校数量不含独立学院,另2014 年全国与各区域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按照当年该区域高校毕业生总数的20%进行测算,该比例是根据2014 年6 月出版的由田国强编著的《中国教育改革:理念、策略与实践》中“2008 年底我国经济学类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占全部在校生人数的24.16%”结论进行的估算。。 从表1 可以看出,北部湾经济区有本科院校10 所、专科院校20所,共计30 所高等院校,只占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33%,2014 年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只占到全国总量的2.65%。无论本专科高校数量还是经济类应用型人才的年培养规模, 与我国经济发达的珠三角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相比均实力悬殊,与同为西部的成渝经济区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另外,从区域内部角度来看,除了北海各有1所本、专科院校,钦州有1 所本科院校外,其余8所本科和19 所专科院校均分布在南宁市,防城港市无一所高等院校。 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失衡会造成人才培养规模在空间发展上受到一定的局限,也会影响北部湾经济区整体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人才培养能力偏弱且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显著问题,也是制约其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表1 2014 年全国及4 大经济区域本、专科院校数量与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
目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于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仍旧停留在主要依靠高校独立培养的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既缺乏切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 也没有相应的统一人才数据与信息共享平台, 这不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长远发展和与国内相关就业平台对接及自身培养人才的吸纳、保有和储备。 在培养机制上,高等院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相互配合的“产学研” 一体化协同促进人才培养的机制并未在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 有利于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提升的高校—企业—政府人才轮转调换机制没有真正建立, 这不利于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北部湾经济区整体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在培养方法上,没有完全解决区域内经济类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互联互通、教学联合一体化建设等问题,这不利于区域内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不利于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强的具有宽阔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学科建设上,优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提升依然落后, 经济类优势学科体系建设并未形成雏形, 这不利于经济类应用型核心专业竞争力的培育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传统的课堂讲授式依然是经济类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 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先进教学方法和学习规制建设在实践中较为落后, 这不利于现代教育手段的普及与教学制度的创新发展。
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进而决定着人才培养结构的变化[3]。 然而现实中常常出现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而引起的人才培养结构被“低端锁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从具体产业结构形态变动角度来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条件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未来业态发展的趋势。 这些变动一定会引起对经济类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 在横向上表现为对既懂得市场又善于管理的宽口径、 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 在纵向上表现为对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开拓进取的强能力、重创新的高层次的人才需求增加。 然而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内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无论是从横向的专业设置, 还是从纵向的培养层次来说,都不能与产业需求结构相匹配。 比如,近年来经济区内跨境电子交易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推动正在快速发展起来, 这种新型商务模式对熟练掌握外语、 计算机和熟悉国际贸易流程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巨大[4],但是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内高校对于完整的国际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却是空白,对于如何能够尽快适应诸如港口经济、海洋经济、 边境贸易和商贸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类、 贸易类和小语种等类人才培养也都表现出了规模制约与发展瓶颈。 另外,从人才培养层次来说, 应用经济学博士人才培养点目前只有广西大学开设,每年博士毕业生只有10 人左右, 硕士人才培养点只有广西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师范学院和广西财经学院等4 所院校开设,2014 年的毕业生只有450 人左右①根据各院校研究生院网站公布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应用经济学硕士包括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两类。, 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明显偏少。
一是制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等院校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争取在未来20 年内筹建2~3 所新建本科和大专院校,并将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新建院校的重点进行发展, 促进区域内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和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为北部湾经济区提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是依托地方政府和区内高校, 借鉴防城港市与广西财经学院共同筹建成立地方分校区的经验, 促进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发展, 破解防城港和钦州高校缺失、北海高校稀少的发展困境,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的相对均衡化, 推动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协同发展。 三是加强教育制度创新,促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并重发展,尤其必须推进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扭转北部湾经济区内经济类应用型人才短缺的局面。 四是促进教育领域面向民营资本的进一步开放,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改变北部湾经济区民办高校比例远低于发达经济区的现状 (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内30 所本专科院校中有5 所民办高校,而珠三角经济区内103 所本专科院校中有33 所民办高校),大力推动以经济类专业为主的民办高校发展, 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
一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经济类应用型人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建立北部湾经济区统一人才数据与信息库并实现与国内相关就业平台的对接。 二是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参与生产部门的实践, 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建立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主体的教师在高校、 企业和政府的不同经管类岗位的轮换学习机制,构建到发达地区定期培训和交流的学习机制,培育理论水平高、 教学经验丰富、 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从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 从讲授为主向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转变, 从学校评价为主向以社会评价为主的转变。 三是构筑北部湾经济区高校优质经济学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推进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开放性互联,促进区域教学联合体的形成,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全方位、最大限度地开放与共享,同时积极利用东部发达省区教育资源总量大、 各类课程课程资源丰富、精品课程建设基础厚实的优势,构建东西部经济类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联盟。 四是按照强力推进、 持续支持的原则实施北部湾经济区优势经济类学科建设工程, 集中力量建设多个优势突出、实力雄厚的经济类学科,最终培育一批能够适应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和产业转换方向,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学科。 五是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学生向探究式、研讨型互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中心, 推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面授直播”、“视频点播”和“微课程”等教学方式和传统授课方式的融合,推动学生利用网络公开课进行学分选修制度的完善, 推动突破师资、时间、地域限制在跨学校、跨区域、跨文化方面教学模式的变革。
一是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专业改造和专业建设的评估和预测机制,系统分析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 逐步形成经济类专业设置和招生的预测、调查、信息发布、预警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等途径,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二是设立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以产业结构需求为导向,加强新老学科的优化整合力度, 对社会紧缺的经济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按照“对接产业、工学结合”的原则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的用人标准、岗位要求的变化, 以产业链为导向不断修正和完善课程结构, 努力构建与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与课程体系。 三是促进经济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 政府主管部门在经济类硕、 博士学位点申报和专业建设方面应给予方向指引、资金配套与政策支持,鼓励引进国内外优秀师资, 支持与国内发达地区和国外尤其是东盟国家进行联合培养, 构建区域性高层次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验基地,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 精于本土化运作并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1] 李朋波,张庆红.国内人才需求预测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分析[ J].当代经济管理,2014,(5).
[2] 王勇,窦佳丽.基于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3).
[3] 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供给的选择[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2).
[4] 2012-2013 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EB/OL].http://www.docin.com/p-734683853.html#documentinfo,201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