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
摘 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重要工作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但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问题凸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所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团队建设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团队建设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资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我国15岁以上人口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只有5‰;70年代为7‰;80年代,北京医科大学等单位对国内12个地区抽样调查,中度和重度的发病率为12.72‰;90年代,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障碍。62.21%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心理问题,94.5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心理辅导,85.1%的学生愿意接受心理辅导。典型的案例有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事件、上海复旦大学室友投毒事件等。近几年许多高校新生的SCL-90心理普查结果发现心理异常因子分≧2的学生比例将近30%,因子分≧3的学生比例接近18%。以上资料数据可说明,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还不够
大学心理咨询机构设置不合理,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大部分挂靠在学生处,或挂靠在团委、宣传部及校医院。学生活动场地狭小,设备设施不齐全,缺乏科学化量表以及测量工具和手段,缺乏心理咨询所必需的技术设备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孤军奋战”,部分领导及大多数任课教师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辅导员和心理健康中心的事。家庭缺乏积极参与与密切的配合,社会的必要支持和干预甚少而给予的压力与日俱增(如就业的性别歧视、人才选拔长相歧视等)。
2.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将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心理疾患的矫治,只针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较大的缺陷
网络是把双刃剑,好好利用,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但目前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多数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很少甚至没有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文化和技术缺乏了解和运用,这就使他们无法及时了解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技术学习的局限和管理方面的漏洞,部分大学生的个人秘密、心理隐私没有得到保护。
三、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素质不高
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职业化不明显,技术力量薄弱,交流沟通不足。一些辅导员对自身定位不高,责任心不强,工作浮于表面,方式方法简单,对工作缺乏思考研究,不同程度存在职业倦怠等。辅导员间普遍缺乏团队学习、深度交流、感情培养的平台,缺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途径,缺乏对学生心理疏导的全方位服务。甚至有些辅导员谈学生心理辅导色变,害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团队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
辅导员大多具有个人责任感,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式往往是“单兵作战”或“孤军奋战”。集体配合欠佳,大局意识不够强,有时互相推诿,有时为避免争执而对工作不发表合理意见或建议。辅导员个体能各司其职,对各自分管工作尽心尽力,但各自为政,缺乏主动配合、热心互助的团队精神。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团队建设,一方面有助于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与一体感,培养辅导员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促使辅导员之间相互协作、共为一体。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合力,把分散的、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力量整合起来,共同应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之间的配合协作。
2.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
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团队,能把不同学术方向、专业背景、年龄结构、兴趣爱好等的辅导员集结到一起,通过“内培外引”“传、帮、带”的渠道,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学习、研讨,丰富临场经验,不断提高成员的心理咨询与访谈、活动组织、案例分析、网络资源利用等综合素质,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能充分调动和发掘每位辅导员的潜能,提高各自的工作技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的科学理论研究,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适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多种工作方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3.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团队的建设能满足辅导员自身成长和心理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为自我实现,高校辅导员的最高目标也是实现自我价值。但辅导员“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长期忙于琐碎的学生日常事务,处于“打杂”状态,身心疲惫,强调的是辅导员的责任、奉献、工作能力,而忽视了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团队建设,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可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渠道,加强团队成员的培训、学习、研讨,丰富临场经验。重视团队成员间的传、帮、带,不断提高成员的综合能力等,整体提高团队的管理、服务水平,加速团队成员个人的成长,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工作骨干和学术精英。
4.促进和谐稳定,提高育人质量
通过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团队,能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规范的,有利于团队工作有序开展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积极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社会调查、走学生家庭串学生寝室、典型案例共同研讨、难点问题团队成员及时互助、重大项目集体攻关以及民主协商等工作机制,创建一套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具有时效性与实效性的工作手段和方法,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理顺学生的不良情绪,化解学生的心理疑惑和困扰,做到及时进行危机干预,防微杜渐,减少学生因心理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有利于学校的和谐与稳定。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团队,能够充分调动更多的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三全”育人工作的使命感和自觉性,促进“全员育人”的真正落实和深入推进,促进教师爱学生、学生爱教师、师生爱学校的“大爱”文化的形成。
五、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团队建设的重要举措
1.突出“教师本位”,建立团队管理长效机制
(1)树立“教师为本、人才第一”和“开放、竞争”的管理观念。建立健全团队成员成长、培养、考核、激励机制,促进团队的“增量提高、存量优化”。在人员选聘上,开放性地选择个人修养好、富有责任感、心态稳定、处事成熟、热爱学生、热心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自愿加入团队,不要强人所难。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打破教师职业的“身份制”和职务聘任的“终身制”,变教师“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终身聘任”为“竞争上岗”,教师的聘任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情况挂钩。
(2)不断完善团队管理激励机制。要保持团队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完善健全管理激励机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团队成员及支持团队的部门或人员以能力、实绩、贡献为依据,以知识产权、技术、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进行奖励促进,帮助团队不断前进,这样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团队师资的工作能力,达到指导团队建设的作用。
(3)建立团队考核评估体系。团队成员互相商讨,从实际出发,建立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团队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分工、有检查、有反馈,做到人员、时间、内容的落实。另外,通过建立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评、集体评价、统一分析、座谈、问卷等多种方法,坚持质量、效率导向,科学量化、细化工作指标,严格质量考评,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合理地引导和规范团队工作的实施,更好地提高工作的实效。
2.坚持“内培外引”,实行“传、帮、带”的培养途径,努力打造专家(名师)团队
“内培”,就是要坚持不断加大力度培养好本土人才,激活“存量资源”。通过落实好一些具体工作,如一套完整的团队管理制度,一个交流互动的空间(硬件空间——团队工作室,软件空间——网络信息平台如QQ、博客、微信、世界大学城空间等),一个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保健网),一种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一套经典案例汇编等,努力造就一大批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外引”,就是要坚持从外部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形式多样”的原则,采取“客座教授”“钟点专家”“特聘顾问”的方式,引进“候鸟型”人才。
要做好“传、帮、带”,就要做到爱护新人、帮助新人,扶持新人,做到有目的地“传”,有针对地“帮”,有重点地“带”。本着多理解、少埋怨、多帮助、少指责的原则,多教工作方法,签订师徒合同。“传”出智慧、“帮”出成长、“带”出文化,实现“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的目的,努力打造全国示范、省内一流专家(名师)团队。
3.创新工作方法
团队成员要通过积极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社会调查、走访学生家庭、开展学生问题案例分析、心理健康团辅活动、讲座、网上访谈等形式,拓宽工作思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团队建设的途径、平台与载体,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团队建设的受益面和成效,不断丰富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