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01-13 21:00孙志敏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情境

孙志敏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它不仅是个体完善发展的基础,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在教育中应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关键词】创新意识;情境;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 萌发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深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 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二、主动探索 引发创新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三、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四、 开展探究式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1. 问题解决式

所谓“问题解决”,就是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把问题解决看作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将学生学习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化为“探索——研讨——创造”,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数学活动课中问题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问题是活动的开端,活动的主线,也是活动的归宿。如“手机入网选择”,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帮老师的手机作出入网的选择,学生根据课前从电线局调查的信息,又向老师提问,获得了有关信息,通过分析、计算、交流、讨论,作出了比较合理的选择,在说明选择的理由时,还渗透了人文精神。问题解决式的活动,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活动在一种探究式的氛围中进行,更重要的是它能将学生引向创造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2.小组协作式

小组协作活动式活动是指教师从学生基本心理出发,设置民主的活动气氛,通过同学之间一系列的相互帮助的相关活动,完成一定的课题和活动任务,达到每个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的积极发展。随着科技进步,现在绝大部分工作都需要借助合作的力量完成,而合作中切磋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小组协作中将学会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从而处事更加宽容,在观点上少走极端。数学活动课中的小组协作式活动,一般按智力差异进行好、中、差的有机搭配,也可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人数一般控制在4~8人,使得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言。小组中研究讨论应是自由、平等的,而且不拘形式。同学间坦诚相待,相互尊重。在数学活动课中有较大思维难度的内容,往往可采用这种形式的活动。当然在协作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协作学习的情境,教给学生协作学习的方法,并且向学生及时提供合作学习反馈信息的机会。

五、优化评价,增强创新能力

“主动参与”是活动教育的核心,在活动教育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评价,通过创造多种评价机制和形式,促使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对同学有更深层的了解,密切与同学的关系,感到自己在集体及同学中存在的价值。评价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式进行,而应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我多边互动、多向交流中进行,即评价活动态度、过程,也评价结果。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往往盲目地迷信教师,从不怀疑教师的权威性,许多学生不敢越教师所思、所言、所为之雷池,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同时有利于平等、民主、和谐活动氛围的创设。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活动课中不应强求学生一致,而应承认差别。在数学活动课的评价中不宜用一种外在标准去衡量学生表现水平的高低或先后排列的次序,而应该从每个个体意识、态度、习惯是否有进步,潜能是否得到挖掘,是否有积极的变化,不管学生现在各种行为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只要有进取的态度和行动,就应该给予充分肯定。根据差异性实施分层评价就在于让优生“锦上添花”,让中等生“激流勇进”,让学困生“后来居上”。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