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霞
【摘 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迁移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它能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负担,轻松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对三种迁移作了初微的探究。
【关键词】迁移方法;轻松学习;提高质量
在当今提倡新课程理念的大背景下,如何施行素质教育,如何让学生轻松学习,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要把语文学好,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是非常困难的。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我觉得迁移的语文学习法,不乏是一种好的学习思路,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起到了举一反三引领学生积极学习的作用。在教学中,经过老师的点拨能达到师生互动,引起教学共鸣的作用。能激发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灵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必要手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作了如下几点探索:
一、共性原理迁移
所谓共性原理迁移,是指学习过程中,知识间的诸多因素具有共同特点而产生普遍的概念、原理、规律,可以作为认识其它类似知识的基础。新旧知识在材料性质、知识联系及学习目的、方法等方面越是相同或相似,则前一个知识越是对后一个知识发生迁移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桑代克(1874~1949)认为,学习发生迁移是由于两种情况有共同因素,它们对人们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共同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知识对比,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探求它们的共同特点、共同原理、共同规律,然后运用这些特点、原理、规律指导学生去学习新的知识,达到“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采取掌握规律、典型引路、原理迁移的方法,促使学生知识迁移。如:在议论文单元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寻找议论文所共有的内在相同因素,即:①要素相同,都有论点、论据、论证;②结构相似,大都有引论、本论、结论;③论证步骤相似,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④论证方法相似,理论论证、事实论证、理论事实结合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围绕中心层层论证或从几个方面分别开展论证等;⑤语言的严密性。然后重点分析一篇范文,进行实践,掌握规律,最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原理、规律去分析其它议论文。
二、方法概括迁移
所谓方法概括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类知识作出经验概括,掌握一系列的学习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教法的传授,他说:“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 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类似的联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联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其实这短短的几句话也精辟地论述了方法概括迁移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只“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打开知识大门、开发文化宝藏,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如:在复习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法去寻求知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在词语教学中,如何辨析同、近义词,指导学生从词性、语素、感情色彩、使用范围及对象等角度去寻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情感迁移法
情感迁移法,就是作者在相同经历,相同情感,相同心境的情况下,容情于景,抒发感受的一种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要学好情感迁移法,就必须让学生走进作家感受“融情于境,借景抒情”。
如用情感迁移法,来学习《小石潭记》把情感迁移到《记承天寺夜游》中,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把握文章主旨。
在学习这两篇文章中,走进作家,了解作家,通过学习他们的写景文章,感受作家的思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感受"融情于境,借景抒情"这对我们学习文言文写景的文章是受益匪浅的,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在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感受作者的思想,走进作家感受"融情于境,借景抒情"对于我们解读课文,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也是极其重要的。
柳宗元是唐朝人既是文人又是朝廷命官,苏轼是北宋人也是文人也是朝廷命官。他们都有相同的人生经历,都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都想为国家做一点事,但都因为改革,得罪了当权派,最终都被贬职,左迁远调,做了闲官。从这些背景我们了解到,他们当时的心情是苦闷的,孤独的,政治上不得势,报国无门,胸有治国安邦之志,肚有满腹经纶不得痛吐为快。所以时常寄情山水之间,放纵自己,忘掉自己,陶醉自己。写景的千古文章也就产出了。
我们以《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来感受他们的思想,来感受他们“融情于境,借景抒情”。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写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这个乐字为整篇文章定下了内心愉悦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沉醉于美景之中打下了伏笔。当写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文中似与游者相乐可畏绝妙之笔,我们是想潭中的百许头鱼,怎么会与游者相乐呢,明明是作者沉醉于这境致中,与鱼者相乐,做到了融情于境,忘却了自己。忘记了人世间的生事沉浮。当后面写到“凄神寒骨,满面萧然,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为什么不可久居呢,原来这里天气一下寒冷,使作者一下子感到了自己内心的凄凉,勾起了自己的内心的创伤,所以作者有意用“凄神寒骨,满面萧然”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即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在领略自然美景之后,沉醉美景之后,回到现实勾起了自己人生不得志的内心伤痛,在“凄神寒骨,满面萧然”里体现出来。
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这样写到“月光入帘,欣然起床”写出了作者当时看到这美丽月景时的高兴劲,内心立刻投入到这美丽的景色中,后又写到“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概竹柏影也”作者沉醉于皎洁明亮的月光美景当中,把月光说是清澈透明的水,水中有藻,有荇。互相交错,很是美丽,当作者醒过神来时,才知道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可见作者赏景之入迷,达到了融情于境,在后面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只是少闲人,写出了内心的苦闷,也交代了自己是个闲人,这个闲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闲人,这个闲人是指政治上不得志,报国无门,被贬到边远地区做一个闲官的人,作者内心是苦闷的孤寂的,只有消遣于山水草木之间才可以忘记一切,所以领略美景之后,也常常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即借景抒情。
从我们学习的这两篇文章,我们深深体会到学习古文写景的文章做到走进作者,理解作者的思想,在文章中找到"融情于境,借景抒情"的句子,把前一篇的知识迁移到同样是写景的,作者处境相同的,写作目的一样的,都是"融情于境,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来体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这样我们学习理解掌握文章就非常容易了。
认真学习,认真体会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领域是是非常重要的,能使我们更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迁移的知识解决问题。
在施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情况下,在新的教育理念形式下,科学的推行“迁移教学方法”,“迁移教学理念”是致关重要的,是让学生轻松学习,积极学习,兴趣学习的好方法,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