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霞
摘要:央行会计核算管理与风险防范是一个老话题,是一个屡谈屡新、屡谈屡犯的问题。一直以来,基层央行程度不同地存在“四重四轻”现象,导致会计核算大案时有发生。人行宣化支行“12.11”案件对基层会计核算人员再一次敲响了警钟。笔者受此案例启示,对会计核算管理中的漏洞以及风险防范的薄弱环节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建议。
关键词:会计核算;问题分析;意见建议
央行会计核算管理与风险防范是一个老话题,是一个屡谈屡新、屡谈屡犯的问题。大千世界,林林总总,诱惑太多,关键是要绷紧这根弦。近期,收看了警示教育片《警戒线》,讲述了人行宣化支行“12.11”案件始末。这是一起典型的会计核算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人情高于制度,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引发的案件。反映了基层央行会计核算在风险教育、制度执行、按章操作、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何建立会计核算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筑牢防范之堤,是当前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一、基层央行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制度,轻执行。长期以来,基层央行对会计核算制度建设非常重视,制度建设设计面广、涵盖领域多、层次深、内容宽,许多新系统、新业务的出台,其制度建设都能及时跟进修订完善。而不尽人意的则是制度执行往往不到位。如人行宣化支行“12.11”案件的发生,就是典型的轻制度执行所致。同城票据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同城票据交换应指定专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而案件中冯某(宣化支行办公室主任)既不是交换员,也不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却办理了票据交换业务,显然没有执行票据交换制度。会计复核制度也形同虚设,该案会计复核是在外人(冯某)的指导下完成的。凭证传递制度同样没有有效落实,该案凭证传递逆规则操作,……这一系列的违规操作,并不是制度建设不完整或滞后,而是执行不力、执行不严、执行不到位所致。
(二)重岗位,轻教育。会计核算岗位由于核算系统的功能问题设置不够科学,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近几年大刀阔斧的岗位整合,实现了各岗位之间分工明确,不相容岗位做到了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在重视岗位设置的同时,岗位风险教育、会计人员防范意识等方面仍显不足。管理层的会计辅导重岗位技能,对会计核算人员的思想动态、风险意识关注不够,形成了“和平年代”的思想松懈与麻痹。如宣化支行“12.11”案件,冯某递交的同城票据清算差额凭证上存在交接场次、交换代号、收款银行账号三处明显而且重大错误,会计经办员一次一次提醒,一次一次帮助修改,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警觉。更为匪夷所思的是,冯某谎称是县农信社理事委托其办理业务,对这种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操作都完全不符合委托条件的常识性问题,竟然无人提出质疑,还主动为其更正填写错误的凭证,给违规行为予以方便,使冯某的行为得以顺利完成,导致案件发生。表明了会计核算人员完全没有风险意识,风险教育严重缺失。
(三)重形式,轻实效。据调查,目前有些基层央行在会计核算监督中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主要表现在:监督工作重点不突出,习惯于凭证、账表、账务的表面核算结果审核,对工作实效缺乏深入的风险防范分析;各类监督检查方案上下一个样,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对被检查单位、岗位、人员等没有事前前瞻性、广泛性的判断,没有检查的针对性;分管领导、坐班主任、会计主管等的再监督检查存在累积抽查、集中审批、签字完事等现象,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基层央行会计核算风险防范的实际效果。如宣化支行“12.11”一案,就反映了会计核算重大事项登记与审批,事中、事后监督均流于形式,对会计核算制度没有有效贯彻执行。
(四)重表象,轻排查。对重要岗位人员思想、行为关注不够,是近年来基层央行各类案件发生的共同特点,反映了内控管理在对重要岗位人员的行为排查方面认识和力度不够,只重日常工作、业务能力、人情关系等表面现象,而对员工的思想防线、心里活动、八小时之外的行为等缺乏全面的观察和管理,如人民银行近年来会计核算方面的大案就是例证。冯强挪用信用社资金7000万元、汤纯挪用公款172万、张泽民盗取信用社190万元、吴小平骗取邮政储蓄资金28万元等,这一笔笔的巨额资金有的投入股票、基金市场,有的用来购买足球彩票、参与赌博,种种异常行为未能被及时发现并引起身边人员的警觉,管理人员对其思想、行为发生蜕变和异常活动等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可见,基层央行对重要岗位人员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导致行为失察,管理松懈,引发风险。
二、基层央行会计核算风险防范的意见建议
(一)建立健全“三项”机制,强化会计核算制度执行力度。杜绝“硬制度,软执行”,以强化制度落实防范会计风险。一是健全会计核算管理自律机制,明确会计核算工作职责和行为标准,制定会计人员行为规范,促使会计核算人员养成良好的会计核算操作习惯,保证会计核算制度的正确执行;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一方面构建岗位互控、柜面监督、会计主管、分管领导四级监督检查网络,将每一级监督检查职责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责任人,层层签订监督检查责任状。另一方面启用“大监督”、“大会计”交流协作机制,建立相关岗位、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互相制约和监督的“监控”防线。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计检查“辅导”防线,在多道防线的构架下强化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制度执行不走样;三是建立会计核算行为激励约束机制,实行会计核算“零”差错奖励和会计核算违规行为经济处罚办法,以激励约束促使会计核算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二)实行常态化风险防范教育,增强会计人员防范意识。建立健全会计核算风险防范教育长效机制,制定风险防范教育培训计划,将风险防范教育进行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可以借鉴一些中支开展“四个一”活动的成功经验。一是每年开展一次“会计核算安全防范月”活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增强会计制度执行力;二是每季开展一次案例分析,结合实际,举一反三,查漏补缺;三是每月开展一次风险排查,着重从业务规范的操作面和从行为规范的道德面开展全面排查,提高会计核算风险识别能力;四是每周开展一次思想防线教育,使会计人员自觉树立起“风险无处不在,风险防范人人有责”的风险意识,切实增强“思风险、讲自律、尽职责”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三)明确会计核算监督重点,突出有效性风险防范监督。一是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以岗位为点、以流程为线、以制度为面的权责清晰、流程规范、措施有力、制度管用、预警处置及时的全方位立体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岗位操作行为、制度机制落实、权力运行过程的动态监测,提高会计核算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效;二是突出监督检查重点,划分监督风险点,制定风险点防范措施,从重点关注全面核算业务,转向更多关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中的问题,体现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严格再监督检查活动,要求分管领导、坐班主任、会计主管等要按规定和要求开展再监督检查,禁止集中累积处理业务、以签字代替检查、以盖章作为监督等行为,切实发挥好再监督检查最后一道防火墙作用。
(四)拓宽要害岗位(部门)领域,实施人员动态管理。一是建立重要岗位人员信息档案库,及时掌握其基本情况,必要时适当拓宽至曾经从事过会计核算重要岗位人员;二是关注员工八小时外行为规范,制定人员行为排查实施办法,将排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三是突出对重要岗位人员工作圈、生活圈和娱乐圈等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排查,减少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对员工的影响,从源头上杜绝可能产生案件和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的诱因;四是依据排查中发现的隐患或思想波动等问题,有针对性开展思想分析教育会,帮助会计人员分析原因,查找根源,做到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