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明
2014年1月7日的《新民晚报》上登载了一则新闻,上海市原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在其作文书《文学少年追逐青春梦想》的研讨会上,遗憾地表示书中150篇得奖作文是从30万份参赛作文中淘选出来的,“竟没有一篇是写课业负担的,没有一篇是写早恋的,也没有一篇是写网络对他们的影响的”。“所以,单从学生的作文中,是很难看出现在‘90后‘00后们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的社会价值判断的。这个责任谁来负?”
这个责任谁来负?当然是语文教师。是我们教师确定了评价标准,把学生作文小心翼翼地装在套子里了。有课为例:
在一堂“趣事导写”的作文课上,教师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趣事。学生表现兴奋,有说玩水的,有说看云的,也有说玩电脑游戏的,说养宠物的,说恶作剧的……打开话匣子的学生越说越多,教师也按捺不住喜悦,将学生说及的题材罗列在黑板上。但是接下来的举动就颇让人感到不安了,面对学生从心窝里掏出来的题材,教师作了归类分析,然后郑重地标示出宜写的题材,如玩水、看云;禁写的题材,如玩电脑游戏、恶作剧;慎写的题材,如养宠物。于是,全班四十多个同学只能在“玩水、看云”中选择了。
一方面教师不断慨叹学生生活贫乏,同情学生写作如做“无米之炊”,另一方面却又自设重重藩篱,这不准写,那不能写,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自然是有理由的:为了稳妥得分就要避俗,就要表达健康的感情、积极的思想。俗的东西往往滥,比如电脑游戏,教师认为如果不禁写学生就会一窝蜂地去写,作文难获青睐。所以,课上教师反复强调选材要新。俗的东西也往往格调不高,甚至会被视为思想感情有问题。这是教师提醒学生“慎写、禁写”背后的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以电脑游戏为例,在教师眼中,学生玩游戏就是不务正业,以此为文自然等而下之了。至于早恋,则是敏感话题,易被扣上品行不端的帽子;谈学业负担难免要批评教师、学校,这不是“犯上”吗?而一旦批评尖锐或偏激那就更是思想有问题,那还了得?
平心而论,太阳底下无新事,但同样写电脑游戏,必然有学生写得有声有色,如在眼前;有学生笔墨枯涩,写得乏味异常。作文教学的要旨之一,正是要教师研究这种现象,寻找原因和策略,指导学生如何藉由“俗事”将自己的生活、思想感情个性化地表达出来。但是,我们却热衷于以慎写、禁写的谆谆教导,让学生把作文装在教师认可的套子里,而轻易地将鲜活的生活场景及经验、感受摒弃不用。
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本是作文之道,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却因禁忌多多而令学生言不由衷。像上文提及的早恋、学业负担以及其他社会热点问题,一向是写作的雷区,以致学生情动于中而不敢形于外。比如,直到现在,我们还不能正视早恋,以为恋爱一早,便是“思有邪”。再如,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批评,教师也总是劝诫学生回避为上,生怕“闹出什么乱子来”。教师最担心的是学生作文语涉社会负面问题,一旦拿捏不好尺寸,就会因思想问题而受到贬抑。在教师的苦口婆心下,为避免作文被打入冷宫,学生往往代圣人立言,以共性取代个性,自觉自愿地疏远自己的生活,包装自己的思想。在作文选材上,拿古人说事甚是流行,如“杜甫向我们走来”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思想认识上,不敢认同“小我”之见,而直接以流行的政治观点或哲学术语取代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
如此这般,装在套子里的作文,怎能如王厥轩先生所希望的那样,有学生真实的生活和社会价值判断呢?2001年高考后,王栋生先生遗憾地说:“今年高考作文谈‘诚信,江苏29万考生,竟然没有人能写出纵横天下,大气磅礴的文章!在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一个学了12年语文的高中毕业生竟然毫无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另一位王先生又表达了相似的遗憾,这充分表明我们教师为作文预设的套子之顽固。只要套子不除,写作禁区依然存在,学生作文就会不接地气,就会失真变异,就会让“王先生们”永远地遗憾下去。
怎么改变这种现状?我想,首要的是我们语文教师要站出来,勇敢地扯掉那些束缚学生作文的套子。唯其如此,反映真生活、真性情的学生作文才能蓬勃生长。
(作者单位: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