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到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课标”要求其实仍着眼于“提取信息、概括观点”的实用作品解读原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体现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主要考察的是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一、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样例及特点
1. 非连续文本具有生活化阅读的特点。非连续性文本测试材料来源于生活。例如,阅读材料《某校图书馆时间表》,要求学生阅读后回答,周二和周四的什么时段过来,我们才可以进入图书馆阅读?以考察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 非连续性文本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时,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阅读实践:如家庭旅游之前做一做旅游攻略,了解相关的地图、景点信息、路线等等;家里买新电器了,读一读产品说明书;出门坐公交车,看一看公交站牌……在阅读实践中,学生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由实践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阅读兴趣,进而增强了阅读这类文本的能力。
3. 非连续性文本注重考察学生思考和判断能力。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美林药品说明书”这一非连续性文本时设计了一个问题:“【注意事项】第6条‘对美林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改为‘对美林过敏者慎用,过敏体质者禁用。可以吗?为什么?”以此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包括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反思与评价)。
三、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
1. 提取信息。能否从所阅读的文本资料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包括字面信息和隐含信息),是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基础。2006年PIRLS国际阅读测试题中的《南极洲》一文,作为一篇科普知识体例的文章,命题者运用了大量的插图、地图以及一封来自南极洲的信,间接插入的文本是一段段的介绍文字,非常全面地在极少的篇幅内呈现了南极洲的主要信息。
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内容,“从地球仪上找到南极洲的位置”,“你想去南极洲吗?说说你想去或不想去的理由”。这样的指向,是基本信息提取,同时兼顾自主运用表达,倾向于应用、查找、标注、参照、简单对比等。
表格能够容纳大量的信息,更能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多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其他学科(品德与社会、数学)的学习中均会遇到图表,适当地引进其他学科中的图表材料,通过一定的言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汲取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服务,是很重要的训练资源。
2. 整合信息。在全面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联系各个部分的相关信息,对文本进行逻辑上的理解。比如一组数据,你能否概括出它蕴含的主要信息,概括之后又能否准确简练地表达出来?如果是几组不同的数据,你能否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变化,这些联系变化又反映出哪些潜在的信息,你能否正确表述?看楼层示意图或者导游图,你能不能正确理解它透露给你的信息?假如用语言叙述一下图表的内容,你能否做到流畅自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利用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训练和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掌握整合信息的一些规律和思路,阅读能力逐渐提高。
3. 判断推理。在学会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推论。即能否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连结,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包括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反思与评价)。如《购买某品牌学习机保修单》材料,内容为购买了新学习机后取得的收据和保修单,请学生根据文本回答问题:运用收据给出的详细资料,填写完成保修卡;购买者应该在多长时间内寄回这个保修卡;这家商场还赠送了其他什么东西;打印在收据底部的“谢谢您购买我们的商品”,其原因可能纯属礼貌用语,也可能有其他原因,请指出其他的原因,这一题便属于反思文本形式方面的问题。
4. 创建应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除了上述练习外,还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插图中隐含的重要信息,并得出阅读插图的信息或结论,再阅读课文,从而验证自己的语言文字信息;或依据课文文字描述,配上自己认为能说明课文文字的插图;或在课文已有的插图旁边,依据自己的体会进行“再加工”等等。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更要让学生学会根据材料,自行设计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新型玻璃的名片,含介绍、使用说明等。上课时,可让学生将新型玻璃的种类、特点、作用进行归纳,再列成表格。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渗透非连续性文本意识,让学生感受非连续性文本的作用,学习交换读取信息。教学《夜晚的实验》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把几次实验的“目的、过程、结果、结论”等内容填入表中,再指导学生借助表格进行表述。再比如《早》一课,可用简化图表示出三味书屋的陈设;苏教版六下《习作6》,可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图表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詹天佑》一课中,学生可以用示意图表示出三大工程。结合课文里面的相关的插图、资料的链接等等,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本,融入文本,感悟文本。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和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计划规划能力以及对文本内容的分解、整合能力。
5. 评价检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体现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阅读的关键词为“说明、解释、讨论”。非连续性文本的评价检测要考察的是,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近几年来,对非连续性文本方面的学习大多糅合在“综合性学习”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做生活的有心人,提高语文素养。“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一“课标”要求为我们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评价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比如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试题:阅读某品牌的学习机的宣传广告图,完成填空。
1. 这则广告介绍的学习机是: 。
2. 这个学习机对我们小学生的作用是: 。
3. “100%品质保证”说明学习机 ,“7折销售”说明学习机 ,这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 。
前两道题目考查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能力,第3题则重点考查学生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评价的立足点在“阅读”,是以考察阅读能力为宗旨的。“课标”给出的阅读评价建议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也是同样适用的。比如,“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各种方法”。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评价均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和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郑集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