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华
一、 合理解读文本
1.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要想成功解读文本,就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是写作背景,否则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例如五下《月光启蒙》一课,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想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拓展文本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未删节的原文时,很容易出现情感偏离,尤其是教学“笑得我泪流满面”这部分时,如果下面的学生是哭声一片,那显然与作者的真实意图是背道而驰的。
2.走进文本,体会内涵。要想真正体会文本的内涵,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应该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上出有语文味道的课来。例如,四上《桂花雨》一文,文章写出了摇桂花的“乐”,也写出了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在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在文本价值(突出思念的忧愁)和教学价值(体会桂花带来的乐趣)之间找到一个支点,那就是突出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对于文本价值,不必挖掘太深。
二、 准确制定目标
1. 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制定教学目标,必须清楚地知道《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尤其是“课程目标与内容”。此外,还有“实施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就拿《黄河的主人》一文来说,原来是被安排在五年级的一篇课文,现在放在了四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由于学段不同,教学目标的制定肯定不一样。所以,教师要深入学习“课标”,才能准确制定课时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的取舍。古人云,“有舍才有得”。语文教学也是这样,要想把一篇课文教好,教师必须弄明白一点:哪些内容需要精讲,哪些内容只需一带而过,哪些内容只要让学生自己看看。弄清楚这一点,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真正落到实处,不要总是胡子眉毛一起抓。
三、 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有效性的提问对于课堂教学是相当重要的,善于提问,自己不但教得轻松,也使学生学得轻松,整个课堂气氛显得生动、活泼而和谐。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就是要抓突破口,抓主要矛盾。抓到点子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充分利用书后的题目。我们用的国标本教材,在每篇课文的最后,都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和文章的主要内容息息相关,一般可以拿来直接用。如《夹竹桃》这一课,文章最后有这么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文章的重点,在教学时只需抓住这一点展开教学就行了。又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一课,我改编了书后这么一道题目: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在教学时,教师应紧紧围绕这个题目展开教学,这样目的性很强,思路清晰,教学效果也好。
2. 从关键内容入手。所谓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着重要作用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关键字词句章。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语句“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进行提问:“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为什么又说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目标就非常明确了。
3. 从细节处入手。教师可以抓住文章的细节,如《爱如茉莉》一文,可以抓住“我”对茉莉花的看法,一开始是妈妈对“我”说爱就像茉莉的时候,“我”差点笑出声来;而到后来却说:“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这是为什么呢?抓住这样的细节之处提问,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较好。
4. 在课题上可以做点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本主要内容的精华,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一般叙事类的文章都可以从题目入手,如《夜晚的实验》一文,老师就可以根据题目设计以下问题:(1)这是个什么样的实验?为什么要在夜晚进行?(2)这个实验是如何做的?(3)这个实验的意义如何?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南京市高淳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