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低年级学生上课时喜欢比举手快,不愿意有太多的思考,因为他们怕举手迟了,发言的机会就抢不到了,同学们普遍缺少静心思考的意识;中高年级学生则更多地依赖《课课通》,导致许多回答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思考,缺少潜心思考的能力。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谈几点粗浅建议:
一、 营造学生潜心会文的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潜心会文的氛围,让学生浸润在与作者、作品深度对话中,从而受感染、明事理。一位教师在《“番茄太阳”》一文中,为了引导学生对重点语段进行升华感悟,在过渡部分和回读环节,播放了直入人心的优美音乐,设计了富有诗意的引导语言,氛围创设得非常好,有效地帮助了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在《木兰从军》一文的公开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营造感悟的氛围:(出示父亲图)这就是木兰的父亲,说说父亲的样子;(再出示弟弟图)这是木兰的弟弟,弟弟的年龄——(生:很小)。他像个幼儿园的小朋友,能上阵杀敌吗?然后,巧妙地设计了父女对话、母女对话、姐弟对话,最后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感受木兰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的美好品质。这里亲人的图片、险峻的燕山、咆哮的黄河,加上教师巧妙恰当的语言,为学生潜心会文创造了非常好的氛围。
二、 给足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
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必不可少,而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以及充满智慧的发言则更令人欣喜。教师提问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批注、勾画、圈点,进行深度的感悟,才能产生个性的、透彻的认识和看法。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思考需要必要的时间,不同学生思考的速度是有快慢区别的。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等待、细心观察、掌握进度,待大多数学生有了思维的结果后再进行教学,万不可为赶时间,而蜻蜓点水做做样子。比如,在《“番茄太阳”》一文教学中,一位教师在板书了笑脸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课文中写明明笑的语句有很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明明笑的语句,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感受。从这里我们看到,学生有了足够的静思默想的时间,学生随后的回答也明显深刻而具体了。
三、 教给学生有效思维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应当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指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比较等思维方法,把词用得更准确,句子说得更具体,一段话写得更有条理,一篇文章写得更好。例如,通过读作者相关作品,帮助理解所学教材,通过词语串联法、合并段意法、提问法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拆分法、替代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词语。在《木兰从军》一文复习导入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你能用刚才读的这些词语来填一填吗?所填的是“我国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为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年龄幼小,所以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经过多年(征战),终于(胜利)回乡,她真是一位女英雄!”这段话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很好的概括能力训练,更是典型的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文本含义,运用边读、边想、边提问的读书方法,对某一段文字的画面进行想象、联想训练,让学生在方法习得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学习了课文后,说说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从句子、段落之间衔接的关系中,让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 设计引发思考的有效问题
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只有能真正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才是有效问题。有效问题首先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要注意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迫切想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效的问题还必须要有思考性——教师设计问题要做到难易适度,富有思考性。即靠近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跳起来摘到果子”。有效问题更要富有层次性——教育学指出:“教学应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教师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懂得了写作方法,又发展了思维。
在《木兰从军》一文中,文本的魂是“木兰是怎样的女英雄?”这是全课的核心,是统领全课的总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中,分别设计了女英雄花木兰为什么去从军?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花木兰?花木兰渡黄河会遇到怎样的危险?花木兰过燕山会遇到什么困难?征战归来,将士们看到如花似玉的花木兰时,是什么样的表现?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句、展开想象,从不同的角度,体悟花木兰真是一位爱国爱家、坚强英武的女英雄,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既有思考性,又有层次性,贴近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生动,效果极佳!
(作者单位:淮安市新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