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诗”及“文”,让习作与读诗比翼齐飞

2015-01-12 18:54陈云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首诗景物古诗

陈云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内容、表现方法、意境创设呢?

一、 仿写作内容,景物与情感同在

三年级的第一篇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人或事,而且安排在《山行》《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之后。这两首古诗也正好写诗人听到的和看到的,学完了古诗再来教习作,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师:我们刚刚学习的古诗《枫桥夜泊》,谁来背一背?其他同学回忆一下古诗写了哪些景色?

生:月亮、乌鸦、霜、枫树、渔火、钟声。

师:这些景物有些是诗人看到的,有些是诗人听到的,你能把这些看到的或听到的景物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吗?

生:月亮慢慢地落下去了,不知哪里的乌鸦发出“哇——哇——”嘶哑的叫声,令人觉得特别凄凉。夜色朦胧,到处弥漫着冰冷的白霜,江边的枫树若隐若现,江面上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夜深了,听到寒山寺传来一阵一阵的钟声。

师:把这些景物写在一起,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就是一篇文章。再来看看,我们是怎样把一个词变成一句话的?

生:有时候就用我们平时说的话把句子写具体。如“月落”改成“月亮慢慢地落下去了”,这样就知道月亮是怎样落下去的。

生:有时候还要联系平时的生活,比如“乌啼”,描述成“乌鸦‘哇——哇——地叫着”,让人觉得就像真的听见了乌鸦的叫声,这样写内容就具体了。

师:这首诗中除了写看到的、听到的,还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生:诗人忧愁、寂寞、凄凉。

师:是从诗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生:诗人写“对愁眠”。

师:原来这首诗就是通过写看到的和听到的,表达了一种凄凉的心情。今天,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如果能表达一种心情就更好了。不过我们不是写诗,而是写作文。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对于诗意的描述,其实就是一篇文章,教师在引导学生比较诗与文的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处理诗句中出现的景物。学生在比较中就会明白,怎样把景物写具体,同时,教师又抓住诗的字眼“愁”,让学生明白文章还要表达一定的心情。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习作和古诗一样,要有东西可写,并且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实现了从“诗”到“文”的转换。

1. 学习古诗,言之有物。古诗中有很多写景物的,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绝句》,杨万里的《小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柳宗元的《江雪》。这些写四季景物的诗,景物都非常集中,而且都能突出季节特点。在学习这些诗的时候,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并尽可能地写丰富、写充实,以后学生写季节的习作选材就不难了。

很多古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杜牧的《清明》,可以让学生从诗中找出时间、地点、情节,甚至当时的天气,学生就能明白写事情要注意交待“六要素”,不能把不相干的事情罗列在一起。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写《南通一日游》就不会把早上吃什么、穿什么、坐什么车、和邻居说什么话等无关紧要的事都写上去了。

2. 学习古诗,言之有序。学生有话说,还要让他们把话说得有条理,有一定的顺序,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按“近-远-更远-极远”的顺序来写,对学生写景色的文章有很大启发。如写《秋天的田野》,就可以模仿这首诗,让学生先确定写作的顺序,是从上到下,还是由远及近,亦或相反。顺序确定好了,再想想相应的地方有哪些景物,远处有什么,近处有什么,再近又有什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把文章写得有条理。还有一些按时间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古诗,我们都可以从这些古诗中吸取精华,让学生明白写作文如果能按一定的顺序,文章则清晰有条理。

3. 学习古诗,言之有情。“课标”强调习作要内容真实、感情真实、自主表达。怎样让这种情感真实、自主地释放,诉之于笔下呢?这当然与“物”分不开。很多古诗借景寓情,如《春夜喜雨》,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在写景之中蕴含了诗人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教师可以抓住“喜”字,引导学生找出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人的“喜”,学生也就明白了带着积极向上的情绪来写,就表达了一种喜悦的情感,在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也就有了感觉。

4. 学习古诗,言之有理。意胜则文胜,主题立意是否正确、新颖、高远、深刻,直接关系到习作成败,而这一点正是学生所缺乏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让朱熹的《观书有感》一下子有了深度。教师决不能仅仅让学生明白道理,还必须联系他们的习作,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将习作写深刻,怎样因文制宜地写出一定的道理。一位同学在写了辛苦地劳动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吃午饭时,我觉得那天的饭菜特别香,连掉在桌子上的饭粒也吃了下去。”好的立意让这篇文章增色不少。

二、 改写古诗,意境与想象共舞

改写古诗,决不是把诗句的意思简单地连起来,而是在把握古诗原意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还原诗中意境,让文章变得血肉丰满。改写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构思过程,全新剪裁,全新布局,要把当时的背景介绍清楚,还要让语句优美动人,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心理活动都要写详细,是较有难度的写作训练。有一位老师这样引导学生改写《赠汪伦》:

师: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安徽泾县桃花潭边,(出示图片)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那天天气怎样,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生:和煦的阳光照着大地,春风吹在脸上暖暖的。桃花潭边,桃花红艳艳的,各色不知名的小花竞相开放,经风一吹,柳树摆弄着迷人的舞姿。桃花潭的水微微泛着涟漪,几只鸭子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师:这么美好的季节,这么美丽的景色,李白却要和他的好朋友告别,想一想,他们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饮酒、赠诗。

师:要把哪些情况写具体?

生:要把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

师:船夫已经在催促了,可他们还在长谈,他们还在说些什么?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与诗人进行“对话”,用想象、联想来充实古诗的“空白”,使古诗内蕴的“意”变得充实与完整。学生在与诗人对话的基础上,以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古诗,由于学生主体的深层介入和情感的投入,从“语表层”进入“内蕴层”,从而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内化于心中的“意”转化为文字,把分别的场面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环境描述非常优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刻画非常细致,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法运用得得心应手。这样几次三番改下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会突飞猛进。

三、 运用古诗,实现“诗”“文”互补

相对于一般文与文、诗与诗之间的拓展,诗文互补是“文”与“诗”的互相渗透。学生积累了很多古诗,只有让这些古诗发挥作用,背诵才有价值。在写作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诗句,让习作锦上添花。如写赞美母亲的文章,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赞美老师,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中国的古诗词是一座宝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灵动地带着学生去亲近它,走进这座宝库,撷取精华,让学生的习作散发出古诗的芳香。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新店镇汤园小学)

猜你喜欢
首诗景物古诗
《上课没人抢》
四时景物皆成趣
我想写首诗给你
写写冬天的景物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