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人文性特征体现初探

2015-01-12 21:41邹宏远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

邹宏远

【摘 要】人文性特征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展示人类文明成果和人文光辉是基本载体;改进教学方式,实现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统一是基本途径;改变历史教学评价,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体系是内在动力;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是前提条件;提高历史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发展的引路人是根本保证。

【关键词】历史教学 人文性特征 教学评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3-0067-02

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人文性,即那些与人生存本身相关的,如态度、方法、价值、理念等。人文性特征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本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师生关系、教师素养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展示人类文明成果和人文光辉

优化教学内容,就是要把历史课从沉闷的时间、事件、人物及历史背景、历史意义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从历史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情怀入手,将历史课演绎成为娓娓叙事、透彻说理、隽永通达、形神兼备的文化盛餐。对此,本人有切身的体会,如,关于文艺复兴的教学,按照教材的编排,传统教学包含历史背景的分析、形式与本质的辨别、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介绍,历史意义的阐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尤其要解决历史背景和阶级本质这些教学难点,只能把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这些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一言带过了。这样的教学,枯燥、艰涩,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只抓住历史知识的空壳,却把涵养人、发展人的内在养分给丢弃了。为此,我打破传统,从名著赏析导入,用美轮美奂的《蒙娜丽莎》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蒙娜丽莎》‘名在哪里”的讨论,指导学生运用他们所熟悉的美文欣赏的方法,从形式与内涵上探究《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接着展示达芬奇的另一名画《最后的晚餐》,通过《蒙娜丽莎》与《最后的晚餐》共同特征的归纳解读人性的光辉,并与中世纪欧洲同类题材绘画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直观感知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巨变,从而导入本课的核心知识——人文主义思潮。进而以问题为引子,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简单说明其阶级属性、性质、形式。最后重彩浓墨勾画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在充分运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一方面在广度上作文章,蜻蜓点水式地补充吝啬鬼夏洛克、荒唐骑士唐吉诃德、巨人高康大、力和美的象征大卫、充满人性光辉的西斯廷圣母等广为流传的文学艺术形象;一方面在深度上作文章,对布鲁诺临行前仍坚持真理及对科学充满信心的形象进行刻划,对“巨人中的巨人”达芬奇伟大的一生和勤奋的一生的进行全面勾勒,把历史从传统的抽象枯燥符号变成可知、可感、活生生的具体形象,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式,实现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统一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感知、分析、讨论、探究历史事实,并注意找到恰当的“启情点”,引领学生对能启动情感的历史事实进行体验和感悟。如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远航情况,我将海浪、行走的宝船、海浪声组合为动态的flash画面,创设“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情景,之后展示郑和关于远航的描述语言,引领学生感受郑和“若履通衢”的镇定,这样,通过“巨浪如山”和“若履通衢”的鲜明对比去感悟郑和及其船员英勇无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明朝前期我国国力的强盛和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先进性,达到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统一。又如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我借助录像资料的声像,通过地域上——中国、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形式上——神的崇拜、地名井名的命名、纪念馆的建造等同一问题的反复强化,凸现郑和在历史上和民间的影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现场调查的环节,调查同学们所知道的著名航海家,结果发现哥伦布的认知度远远超过郑和。为此,我补充哥伦布航行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做比较研究,同学们很容易就理解了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并发现了郑和下

西洋比哥伦布新航路开辟时间更早、规模更大、人数更多、到达地区更多更远的历史事实和郑和在同学中的认知度和心目中的地位却不如哥伦布的强烈反差,从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此外,注意拓展和延伸历史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历史辩论、历史剧排演、仿古小制作等,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究,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在学习中交流、合作,在分享中吸纳、包容,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改革教学评价,构建人文发展的动力体系

历史教学评价要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目标加以落实,应特别注意评价的激励性和形成性。首先注意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恰如其分的表扬、充分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其次在评价内容上改变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状况,既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和认识等;其三,在评价方法上,改变过去终结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将课堂学习、课外作业都纳入成绩考核的范围。具体的操作如下:

课堂学习——主要考察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考察的指标主要是听课的质量、课堂笔记的情况、思考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量和质等等。

作业、活动——作业分层,每周一次,对于基础较薄弱者主要是复习性质的题目以检查平时学习的掌握情况,对于学习能力较强者主要是拓展性的题目以引导查阅资料并进行分析、思考。每一次作业占学期成绩1分,只要是自己做的至少给0.9分,做得认真地、比较好的就给满分,做得特别好的每次给予0.5或1分不等的奖励。在作业评定中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进行评判,重在鼓励。一学期进行两次的课堂活动,制作一张历史手抄报或十张自由阅读卡,撰写一次历史考察报告以考核综合能力,每次活动只要参加至少可得4分,表现特别突出的,给予1分或2分不等的奖励。

平时小测、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习的结果和能力。开卷、闭卷结合。闭卷部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主要考察认知水平;开卷部分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比较、评价的能力。

期末考试——也是开、闭卷结合进行综合测试,有一定难易梯度,留给优生展示自己的余地。除了卷面分外,还设置奖励分,凡是比上学期期末考进步5分者学期总评奖励1分,进步10分者奖励2分,进步15分者奖励4分,进步20分者奖励6分,进步30分者奖励10分。

四、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

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机会和学生沟通、交流,真诚地倾注于亲情和关爱,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虚心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努力做到少几分严厉、多几分宽容、友善;少几分责备、多几分鼓励、信任。甚至有时可以故意把某个学生熟知的知识点讲错,不仅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批判的精神,也以此撩去师道尊严的面纱,拉进和学生的距离。通过师生关系的改善,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自由思考,自由讨论,主动参与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智慧,发展自己的人格潜力,课堂就能充满人文关怀,闪烁人文光辉。

五、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发展的引路人

历史教学人文性特征的体现,是由历史教师来实现的。然而,由于应试教育而产生的历史教学目标定位的偏颇,本人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人文底蕴是不足的。因此,作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引路人,自觉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是人文性特征在历史教学中体现的关键。

总之,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关键要抛弃浮躁,静心潜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以教人者教己”,让读书成为习惯。教师的阅读往往首先是读教育报刊,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成果,紧跟教育教学时代前沿。但期刊报纸的文章往往一事一议,不成体系,因此还要读教育经典,如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博大精深又浅显平易,如果能够认真去钻研,不仅能获得理论上的指引和方法上的启

示,而且能够帮助自己对教育教学有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对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专业类书籍不可不读,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渐变过程,需要有活生生的形象、实例为支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因此,加强历史学科专业书籍的阅读,尤其是各种专门史、专题的阅读,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和人文光辉,积累大量的鲜活、生动的历史素材,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诗词的引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