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争”是“抢”辩辩看

2015-01-12 18:05陈兵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藕花如梦令李清照

陈兵

近日,我们备课组在“磨”宋代才女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课时,因为对“争渡”一词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出现了大家争持不下的场景,那架势,怎一个“辩”字了得。争持过后,大家对这课的了解更加深入了,上起课来也都更得心应手。

《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在集体备这课时,有老师觉得词人及一起游玩的朋友们因酒醉而“误入藕花深处”,此时的她们因慌张所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释“争渡”一词时,她认为应该解释为“抢着划”的意思,理由是当时李清照和朋友们都想及时从“藕花深处”脱身,所以就抢着划呀划呀。有部分老师持赞同意见,她们的理由是央视“百家讲坛”康震教授就是这样解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而我们另外几位老师对这样的解释就持有不同的看法,觉得“争渡”在这篇文章中解释为“抢”不合适。要对这个字进行准确的解释,必须要联系上下文才能解释得好,因此,第一步便是要分清楚文章中的诗人在小聚后是单独回的还是跟大家一起回的问题。就文本来讲,我们几位老师一致认为,这件事情应该是诗人在和朋友偷偷小聚后独自回家的途中发生的一件事。推测词人当时是独自回家的理由如下:

1.当时已经是“日暮”时分,大家均已“兴尽”,相当尽兴了,不可能再在池塘里进行划船比赛,而且这些朋友的家不一定住在一起。所以,“兴尽”后各自“晚回舟”更符合常理。

2.设想一下,如果大家真的在“抢”“拼”着划船的话,那“一滩鸥鹭”早就被吓跑了,哪还会被一下子“惊起”?能够惊起“一滩”鸥鹭的动作应该是外力突然所为,鸥鹭们猝不及防才会被“惊起”。所以,词人一人回家,因“误入藕花深处”而心急,迫切心急之下,划桨的动作加大,水声跟着加大,这突然的外力就顺理成章地“惊起”了“一滩鸥鹭”。

3.再设想一下,如果是人多在比赛划船的话,当时作者的注意力应该是在划船上,她还能有别的心思去观察“鸥鹭”?课文的插图也画得相当准确、清楚:傍晚,河面,一女子划着船,微醉的神色,盛开的荷花,飞起的水鸟……

由此看来,我们几个人觉得词人李清照当时是独自回家的。

既然是独自回家,“争”就不能解释为“抢”的意思了。文本便可以这么来解读:由于词人在归途中已处“沉醉”状态,所以“不知归路”,乃至出现“误入藕花深处”的举动,这也是必然的。当词人发现自己置身于“藕花深处”已远离回家的路线时,心里便急了,急呼:“争渡,争渡”——这该怎么划呀,这该怎么划呀。慌乱中乱划的水波声交织着桨声、荷叶声,使原本静寂的河面变得喧哗起来,这时便“惊起一滩鸥鹭”了。因此,“争”应该通“怎”,正如《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那样:“疑问代词,怎么(多见于诗、词、曲)。”

其实,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学参考书》对“争渡”的解释也应该是很明确的:“表现了词人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路径的心情。”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备课手册》也这样来解释道:“争渡,‘争与‘怎通,如何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词人误入藕花深处,连呼‘怎渡的慌乱之态。”

这样的辩课既还原了文本的真实内容,又帮大家梳理了课文的梗概,加深了老师们对文本的了解,老师们在“辩”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这样的辩课就像荡漾的涟漪和喧腾的浪花,让每一位教师的思维再起涟漪、再飞浪花。

让“辩”常在,让这“生命活力”常在。

(作者单位:苏州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藕花如梦令李清照
Like a Dream如梦令
如梦令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如梦令
西湖
西 湖
喝醉的李清照
颜志语
李清照改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