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超,袁 吉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海峡两岸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以上海体育学院与国立体育大学为例
孙世超,袁 吉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上海体育学院与国立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及内容、课程开设总学时数及构成、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对比分析,以期推进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研究表明:国立体育大学课程内容覆盖面广,课程内容更具前瞻性,课程特色丰富,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海体育学院课程内容过于集中于专项技能的教学与实践,必修学时数远大于选修学时数,课时分配不均匀,课程特色有待凝练。建议:今后课程设置改革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同类课程优化组合,引进设计新课程;增大选修学时,减少必修学时;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学时数要有计划地分配在4个学年中。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上海体育学院;台湾国立体育大学;比较研究
课程设置是对学校对其专业必须开设的教学科目、各学科课程的开设顺序、各门学科课程的授课时数及学年编制等都做出的明确规定[1],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与核心。上海体育学院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大陆一所高水平体育院校;国立体育学院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台湾一所高水平体育大学。通过对课程设置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揭示其共性与特点,分析其优势与不足,为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1 研究对象以海峡两岸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CNKI以“运动训练”、“课程设置”等关键词进行搜索,下载相关的学位类、期刊类文献,在上海体育学院网站、国立体育大学网站搜集网页类资料,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数理统计法 对上海体育学院与国立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开设门数、学时数、各学年开设学时数进行统计,并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使得数据真实有效。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比较研究,进而阐述和总结本研究结果。
2.1 上海体育学院与国立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与分析课程设置是围绕培养目标而展开的,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依据社会的需求而确定的。我国毕业生制度与人事制度的改革,各类体育院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激烈。我国从“毕业生包分配”到自主择业,就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规格。当前,体育赛事、体育俱乐部、体育用品等体育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全民健身如火如荼,社会的大环境要求培养体育人才不仅仅是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而是要培养具备从事体育经营、健身指导能力的人才。近年来国家劳动保障部发布的最难就业的38类专业中,体育学类专业排名第4。这就要求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培养一专多能的体育复合型人才。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运动训练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能够从事训练、竞赛、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国立体育大学培养学生运动伤害防护专业知识与实务能力、具备体适能与健康促进专业知识及实务能力、具备运动保健科学研究理论与基础。从培养目标来看,国立体育大学的培养目标较为具体、清晰,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上海体育学院的培养目标集中于运动训练人才和体育师资人才。
2.2 上海体育学院与国立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比较与分析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公共基础课开设了19门之多,包括马哲、思修等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共8门,课程视野较窄,自然与社会科学没有涉及;工具类和语言类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语文、英语共10门,社会化程度不高。对于思政类课程应当简化、整合,减少重复交叉,可以使学生少而精地进行学习,提高效率。
国立体育大学同样开设了英文、中文语言类课程,但除此之外的公共基础课,包含了书画赏析、国际礼仪、网页设计、民主与人权等课程。说明国立体育大学充分重视对学生交叉学科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有着积极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应用性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生存适应能力[4]。上海体育学院基础课集中于社会学范畴,自然及人文类较少,内容较为陈旧、老化。
2.3 上海体育学院与国立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较与分析
2.3.1 理论课程的比较与分析 由表1~3可知,上海体育学院理论课程开设了31门。国立体育大学理论课程开设了74门。两所学校在基础理论方面课程开设相近。除此之外,上海体育学院还开设了运动伤害事故处理与急救、体适能、保健推拿3门课程,而国立体育大学开设了个人卫生学、老人跌倒与预防等课程。国立体育大学理论课程更具前沿性。
2.3.2 实践课程的比较与分析 由表1~3可知,实践课程是指学生用理论知识去参加实践活动的课程。上海体育学院包括军训、实训、实习(见习)、实践、毕业论文共计4门,除此之外既包含理论又有实践的是体育游戏等7门课程。国立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实践课程一共开设了20门,是上海体育学院的2倍,开设的课程有人体解剖学与实验运动保健实习、运动治疗学与实习等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人体运动、生理、体适能、骨科、核心能力训练等领域,覆盖面广,并对应开设大量实验课。21世纪的课程设置要结合社会的需求,切实地为学生引进、设计实践课程,努力做到优化教学内容和增设新课程[5]。
表1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表2 国立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表3 上海体育学院与国立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课程门数统计
2.4 上海体育学院与国立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技术课程的比较分析上海体育学院包括专项教学训练与实践、体操、排球等16门,重点是专项教学训练与实践。国立体育大学开设高尔夫、养生运动等7门。应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发展新的体育形式[6]。
相比上海体育学院,国立体育大学摒弃了传统的竞技体育教育思想,开设的篮球、网球、羽球是深受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开设的健走运动、高尔夫等则与体育发展趋势结合紧密,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同时也说明了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不足,特色不明显,缺乏与学生自身运动能力和需求相适应的课程[7-8]。
2.5 海峡两岸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开设学时总数及构成的对比分析上海体育学院要求毕业生修满163.5学分方可毕业,必修课学时所占比例为70.9%,选修课学时所占比例为29.1%。必修与选修学时数之比为2.4∶1;国立体育大学要求运动训练专业学生须修满128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课学时所占比例为56.6%,选修课学时所占比例为43.4%,必修与选修学时数之比为1.3∶1。据统计资料显示,国外体育专业必修课占60%~80%,发达国家低于发展中国家,美日等国甚至低于60%[9]。上海体育学院要求毕业生学分163.5,而其提供给学生学分总计为177.5,弹性学分仅为14学分;而国立体育大学提供给学生总学分为165,毕业要求修满128,弹性学分为37,这就给学生在选择课程上极大的空间,开设选修课才有真正意义(表4)。
表4 上海体育学院与国立体育大学课程学分设置情况统计
2.5.1 上海体育大学与国立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必修与选修学时的比较与分析 上海体育学院专项教学理论与实践所占学时为576学时,所占比例过大。在必修课时数与选修课时数之比的对比中,上海体育学院是2.4∶1,远大于国立体育大学的1.3∶1。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基于专业的培养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特长与爱好。选修课内容可以依据社会需求进行弹性调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增强教学计划的灵活性[10](表4)。
2.5.2 上海体育大学与国立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各学年开课学时总数的比较与分析
图1 上海体育学院与国立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各学期总学时数汇总
由图1可知,国立体育大学各学期开设较为平均,而上海体育学院波动较大,由于本科4年学制,7、8学期学时分配过少,仅仅安排实习与论文。这样课程学时安排前紧后松,学时在各个学期的分配有待改进,课程开设较为随意。国立体育大学的课时安排集中在3、4、5学期,对应的是大2、大3学年,在大2、大3安排较多的课时数,学生能够在大1适应基础课程,积累一定的基础,在大3、大4进行集中学习,第6、7、8学期课时数安排较少,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时间准备就业或继续深造。上海体育学院课时集中在2、3、4学期,对应大1、大2学年,这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而5、6学期课时数急剧下降,7、 8学期课时则更少,大3、大4学年正是汲取知识、获取进步的关键时期,所以在保证留给学生时间进行就业准备工作或继续深造的基础上,应根据需要开设部分课程,较为平均地分布课时数,进而保证培养质量。
2.6 海峡两岸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特色的比较与分析课程特色的是课程设置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体现。上海体育学院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更多的是为了向各类中小学输送体育人才,培养目的过于单一;培养学生运动技能达到1级、裁判等级达到2级等是受到竞技体育教育模式的影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有研究表明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直接进人教练员岗位的也不足20%,而直接充实到教学管理以及其他行业的占到了绝大多数[11]。
国立体育大学课程特色更能体现社会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把专业的体育知识应用的实际生活中来。用体育活动来预防疾病、健身健美、促进身体健康、调节生活压力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具备运动伤害防护知识与技能、体适能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运动保健专业知识与技能可帮助人们来实现这些目的;具备伤害预防与评估、水上救生员证等,并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地点。这样使学生在职场环境中历练专业能力、提高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专业不仅应培养体育教师,还应扩大到体育保健、体育管理等方面的人才[12](见表5)。
1)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培养目标是依据社会需求而确定的,培养目标的差异是两所学校课程设置差异的根本原因。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是复合型人才、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上海体育学院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对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定位于培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与其他方面的体育复合型人才。
2)对于同类课程要进行优化组合,避免重复,少而精地安排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集中是课程改革的趋势。
3)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调整必修课时与选修课时的比例,适当增加选修课时数,减少必修课时数。
4) 课程设置要结合社会的需求,为学生引进、设计课程内容,增设新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宽广的视野与国际观。
5)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从事训练或从事健身指导的专项技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并有计划地平均分配在4个学年中,充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表5 上海体育学院与国立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特色情况
6)各学期开设课时数应当平均分配在4个学年中,上海体育学院应适当减少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课时数,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时数的分配。
[1] 韩廷明.新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38-339.
[2]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http://txxy.sus. edu.cn/bkjy/ydxlzy.htm[2014-9-23]
[3] 国立体育大学-运动保健学系http://ath.ntsu.edu. tw/files/11-1020-398.php[2014-9-23]
[4] 袁芳,郑沪娥,赵振东.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27(12): 1684-1685.
[5] 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3):51-57.
[6] 徐冰. 德国“体育、体验与活动”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 2013(7):97-100.
[7] 徐瑞芳. 闽台两地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剖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10):87-91.
[8] 刘钟泽. 英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和特点对我国体育课程设置的启示[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3):60-61.
[9]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试行)的通知[Z].北京:1997.
[10] 彭贻海,王莉,严精华,等.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社会需求的相互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6):89-93.
[11] 李少丹.市场经济条件下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流向致因及与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12] 张大超, 常璐艳. 中、美、英、澳高校体育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8):75-80.
Comparative Study on Curriculum Arrangement of Sports Training Major of Sports University in Mainland and Taiwan— Tak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and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as Examples
SUN Shi-chao, YUAN Ji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Jilin China)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thesis implements thorough comparison analysis of sports training major cultivation objective,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ontent, total curriculum teaching hour and composition, as well as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and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so as to promote reform of sports training curriculum arrangement. Research shows: in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curriculum content is with wide coverage, deep foresight, and abundant feature, emphasizes student practical ability. 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curriculum content mainly focuses on specifc technique teaching and practice, compulsory teaching hour is much more than optional, teaching hour allocation is not balanced,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is to be summarized. Suggestions: further curriculum arrangement reform should combine closely with social demand. Optimizing similar curriculum, introducing and designing new curriculum. Increasing optional course teaching hour, reducing compulsory teaching hour. Providing practical base for student, enhancing student practical ability. Allocating teaching hour into four academic years designedly.
sports training major; curriculum arran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comparison study
G807.02
A
1004 - 7662(2015 )01- 0050- 05
2014-12-30
孙世超,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田径运动、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通信作者:袁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