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晨舟
取消AFP 、CFP 认证业内反响几何
沈晨舟
去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50号文件”,公布了第二批取消的6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其中包括金融理财师(AFP)、国际金融理财师(CFP)等“含金量”较高的职业认证。此消息一出在业内引起不小的反响。杭州一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国务院文件取消的该项职业资格的许可和认定,是一种行政审批行为的变更,目的在于简政放权,将职业资格的认定交给社会和市场,而不是认证本身被取消了。其实早在2009年我国的(AFP)(CFP)就改由社会机构FPSB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自行实施了。
杭州某国有商业银行的王某某今年6月获得了CFP认证。她说银行内部有专门针对客户经理岗位的三级考试体系,但同时规定考取了AFP、CFP证书后,就可以获得“中级免试”资格。她觉得系统培训和学习,对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帮助非常大。出于提升个人能力的目的,所以参加了AFP、CFP培训考试。曾在杭州某股份制银行从事理财业务的肖某认为:决定参加考试是出于自我提升的考虑,目前行业内对这个证书的认可程度依然是最高的,而且认证考试在本土化方面做得比较好,所以参加的人一直就比较踊跃。
“AFP”即金融理财师的简称,“CFP”是国际金融理财师的简称。AFP和CFP由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以下简称FPSB)设在大陆的机构——“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实行认可(以下简称FPSB中国机构)。同时也是FPSB对我国金融从业者理财水平作出的两种级别的资格水平认证。无论AFP还是CFP都必须在达到FPSB其制定的教育、考试、从业经验和职业道德四个方面的标准,才可以取得相关的资格认证。FPSB中国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FPSB经历了在中国10年的发展历程,一直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进行指导和监督,目前已有约30万人次自发参加了培训和考试。国务院50号文件的决定,对FPSB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并非官方政府机构,而是来自于各家银行对委员会制定标准的认可。世界各国银行参加认证的学员对于证书的认可,源自于FPSB的国际性、专业性和自发性的信任与了解。
AFP(AssociateFinancialPlanner)和CFP(CertifiedFinancialPlanner)系列资格认证,目前分为两级认证制度,申请人完成了第一阶段培训取得AFP资格认证后,才能参加第二阶段的CFP资格考试和认证。国际金融理财师(CFP)资格认证制度,发端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由美国成立了CFP标准委员会。通过与各国唯一授权的组织签署CFP商标国际许可协议,参加许可协议的各国,向达到相关要求的当地金融理财师颁发CFP资格证书。目前全世界的CFP持证人总数已超过13万人。
近年来随着我国个人财富的不断增长和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对金融理财师的需求日益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30日,由FPSB认证的中国大陆持证人总数为16万多人,其中AFP持证人142442人,CFP持证人20826人,相较于参加考试培训的30万人次的基数,认证通过并取得资格的比例显示,FPSB的认证结果还是较为严谨的。
FPSB的上述两项认证之所以能够获得我国金融界的认可,除了独立性以外,独特性是重要原因。包括认证核心标准“以客户利益为行为导向”、“4E”标准【(Education),考试(Examination),从业经验(Experience)和职业道德(Ethics)认证体系】,以及一套六个步骤的认定职业标准。FPSB在中国大陆按照全球统一的标准,发展AFP和CFP认证项目,符合国发【2014】20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务院取消有关行政审批决定后,将更加有利于AFP和CFP认证项目在中国大陆得到进一步发展。
笔者就取消认定进行了调查,题目是“你在投资理财时,是否看重或关注银行理财师的资格认证?”以微信形式询问了20名正在投资理财的市民。调查的结果是对是否持有理财师资格证持有不同看法:11名表示从未特意询问或关注过资格认证;5名表示曾询问过理财师相关的咨询;3名认为没必要关注这个问题;1名表示理财师是否有资格很重要。此外有媒体透露,多数市民去银行投资理财仅把理财师的建议作为参考,而是由自己掌控理财的决定权。有市民认为银行理财经理需要持证上岗,因此会对理财师比较放心。也有市民表示金融理财师需要具备综合知识和技能,工作经验和决断能力,仅关注是否持有资格证书就太片面了,应该更多重视个人能力。调查发现老年人对银行理财师尤为信赖,因为他们已经将毕生财产交给了银行让理财师操作,理财师有资格证书会让他们放心。
AFP(AssociateFinancialPlanner)和CFP(CertifiedFinancialPlanner)是FPSB在全球推广的统一认证项目。在我国国内的金融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理财部门和私人银行领域,AFP和CFP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AFP资格认证并不是中国人民银行或国家某个部委,而是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其设在大陆的机构是“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拥有AFP、CFP证书曾经被业内看做是进入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的“敲门砖”。而事实上不少金融机构在招聘相关业务部门的员工时也会作出表述:取得AFP、CFP资格者优先录用。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对此的说明是——FPSB已经在全球25个国家设立了组织,全部由自发的专业人士组成,并由专业人士来进行认证。FPSB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通过行政力量推动与组织实施,在中国也不例外,完全由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在自行推动,属于是单一的市场需求形成的市场行为。
国内现存的AFP资格认证,原先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实施,2009年改由社会机构——FPSB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即FPSB中国机构)自行实施。FPSB中国机构在官方网站澄清:国务院决定明确取消的是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关于“金融理财师”和“国际金融理财师”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与FPSB在全球的认证项目无关。而AFP是由国际组织FPSB颁发证书,将有助于避免资格认证成为非法牟利的工具。
链接:
国务院发布“50号文件”取消6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其中包括属于国土资源部认定的土地估价师资格、属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认定的拍卖行业从业人员资格、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认定的中国职业经理人资格等。还有一些被淘汰资格认证的项目更是堪称神奇,如属于农业部实施的割草机操作工、农产品加工机械操作工、水稻直播机操作工资格认证,林业局的松香包装工、木材搬运工资格的认证……没有想到从事这些职业居然都需要领证。对此有专家表示资格认证的取消将会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职业资格需要认证,但不应该是政府的事,与安全和公共事业联系密切的市场职位即使要认证,也应该交给一个行业的组织去做。对国内2000多个职业分别制定标准并实行认证,就很容易变成牟利的工具。
然而在当前仍然以产品为导向的理财市场格局当中,大多数情况下银行客户经理扮演的是“销售”的角色,与金融理财师内涵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说不管是资格许可取消与否,实际上涉及的都是商业银行的员工,而对于银行理财业务的关系影响并不大。原因在于我国银行理财从业人员更多的角色还是销售自家银行的产品。而AFP、CFP等认证在国外,主要考量的是理财人员帮助客户进行资产配置的能力。在我国分业监管的现实下,即便是上升到私人银行层次,银行客户经理也难以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从业经验,而不得不采取“团队协作,各有分工”的形式开展业务,很难达到国际认证统一标准的实践水平。因此即使是理财师职业资格认证取消了,只会对员工考核产生一时的影响仅此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各商业银行对于员工取得理财师资格仍然颇为重视。市场上早已出现了名目繁多的“理财师资格认证”和相关培训。类似的资格认证考试名称雷同大同小异,有的难考,有的容易,难以分清哪个考试认证更加严格公正令人信服。笔者尝试在百度搜索中输入“银行理财师认证培训”,发现有海量的结果出现。各类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据笔者所知,几乎所有银行都鼓励员工考取各种证书,却缺乏明确统一的要求与标准,员工选择的多是收费便宜的机构组团参加培训。有的考试因为可以事先拿到考题答案,有办法投机取巧,降低了考试结果的可信性。
对于业内存在的乱象与问题FPSB中国机构表示,正因为如此,严格的理财资格认证工作才更具有重要意义,FPSB在全球的使命就在于通过在金融理财业务领域建立、维护和推广全球行业标准,来保护广大公众客户的利益和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某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汪先生年初拿到AFP资格认证。当得知国务院取消金融理财师资格认证的消息时,担心经过一番辛苦的证书白考了。回家后拿出资格证书看到了认证机构盖章时,发现不是央行或国家有关部门的图章,而是国际组织FPSB在大陆的认证机构——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的盖章,因此而肯定地认为手中的证书分量并不会掉价。
本市某国有大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表示,该银行一直以来都对AFP、CFP的资格认证抱以积极态度,鼓励员工参加考试。但是,行内对于理财经理等人事的调任并非仅凭AFP、CFP一项资格认证,而是主要以银行的考核为准,在同等条件下才会优先考虑持AFP、CFP证的员工。该负责人认为即使国家明令取消了资格认证,现有证书作为资格认证的“含金量”应该不会贬值。
杭州的不少银行将AFP、CFP证书作为特定岗位的入职“门槛”。某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分为普通、高级和资深三个级别,普通客户经理要晋升到高级客户经理或资深客户经理,必须考取AFP和CFP。现在仅该行杭州营业部就有高级客户经理近百名,资深客户经理有30多名。此次这两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被取消后,但对客户经理评级考核标准还不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因为还没有其他的资格认证,可以AFP、CFP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