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社区居民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2015-01-10 01:07李丽廉黄慧萍王雪梅徐凯牛姬飞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知晓率基线居民

李丽廉, 黄慧萍, 王雪梅, 徐凯, 牛姬飞

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基础[1],由于许多突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往往发生在行车途中、工作场所、居家环境中,如果现场的第一目击者能够立即实施正确、基本的紧急救护,可争取到最初宝贵的抢救时间,极大地降低院前死亡率和伤残率。因此,以社区为基础,对社区居民开展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教育,使社会公众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中能正确运用急救知识与方法,参与现场抢救,为救治伤员赢得宝贵时间,对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健康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2]。为此,本研究以深圳市福田区两个社区为研究现场,旨在了解深圳市社区居民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价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效果,为深圳市社区居民针对性急救培训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市福田区人口较稳定的2个社区(鹏盛社区和园东社区)作为此次项目的研究现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调查对象为18~69岁本地社区居民,包括具有本地户籍或在本地居住时间>1年的外地户籍的本地社区居民。采用社区干预实验效果评价的样本估算方法[3]来计算样本量,α=0.05,β=0.05,双侧检验,考虑到终点调查间隔时间较长及社区人口的稳定性,需进一步扩大100%样本量,调查总样本量1 702人,每社区实际取2 000人,两个社区共调查4 000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深圳市社区居民现场急救知识相关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向各学科专家进行咨询,对问卷内容结构进行多次调整,并考评其信度和效度,使之满足测量学要求。于2013年3月对这两个社区进行基线调查,一年之后的2014年3月进行终末调查,两次使用问卷相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急救相关知识掌握、需求情况,以及急救技能知识的知信行情况。其中知识部分共12题,分为急救相关知识、人工呼吸知识、胸外按压知识、复苏效果判断知识4个维度;态度部分共8题,未分维度;行为部分为操作行为维度。计分方法:知识部分正确计1分,错误0分;态度部分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计1分,其余计0分;行为部分选择相应正确的行为计1分,其余计0分。所有调查员均经过统一培训,现场调查严格按照工作手册进行,并取得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被调查社区居民均采用匿名方式完成问卷,当场收回。为顺应人体巩固记忆的特点,分别在半年和1年后重复培训。在满1年后的该次培训后再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1.3 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承担项目的卫生管理部门、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各类机构明确其相应的职责,在宣传、教育中各司其职。邀请辖区健康教育讲师团及市、区医院急诊科技术骨干作为培训讲师,参照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3]对社区人群进行急救知识讲座,分多批次进行现场急救技能培训等干预措施。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人双份录入数据,进行逻辑学核查后,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干预前后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基线调查人数为3 960人(实验组1 971人,对照组1 989人),终点调查人数为3 528人(实验组1 702人,对照组1 826人),应答率为89.09%。基线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年龄在18~69岁之间,男女比例为1∶1.2,文化程度以高中或中专居多(约40%),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约占80%),居民职业以工人为主,约占45%。实验组和对照组社区居民在基线和终点调查时,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干预前后社区居民急救知识知晓率和急救行为形成率

2.2.1 社区居民急救知识知晓率变化 基线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社区居民核心急救知识知晓率为30.76%,对照组为3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点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核心急救知识知晓率为60.15%,相比基线提高了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终点时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社区居民核心急救知识知晓率为30.53%,其中,干预前,“急性气道梗阻知道用海氏腹部冲击法”(2.50%)、“是否会正确判断病员有无脊柱外伤”(3.08%)的知晓率最低;干预后,各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 社区居民急救行为形成率变化 基线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社区居民急救行为形成率为9.47%,对照组为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点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社区居民急救行为形成率为41.31%,相比基线提高了3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终点时的急救行为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社区居民急救行为形成率为10.39%,干预后实验组各项行为形成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深圳市社区居民干预前后急救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比较

2.3 干预前后的相关性分析

对参加调查的社区居民进行了偏相关的统计分析,即控制其他参数后,将培训所得分数与某一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表2显示,干预后的考核得分与性别无联系,说明男女性对培训内容的掌握能力没有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的考核得分与年龄存在一定的联系,而且呈现负相关,其中,知识得分和行为得分都是随年龄增加而降低(P<0.05),而态度得分与年龄不相关(P>0.05);培训的效果还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综合考核得分越高,培训效果越好(P<0.05);婚姻状况与培训结果不相关,2者没有联系(P>0.05);职业种类与培训考核结果呈正相关,说明脑力劳动者的培训效果要好于体力劳动者(P<0.05);干预后与干预前得分结果在理论和态度方面的相关性较大,在行为方面的相关性较弱,说明理论知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行为操作可以相对较快地学习。

表2 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干预前后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4],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基础。由于院前急救的现场第一目击者多为社区居民,因此对社区居民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急救培训起步较晚,深圳市在2003年才正式实施了社区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培训工程,但由于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普及面较窄,深度也不够。

本研究基线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核心急救知识知晓率约为30.53%,而国外发达国家如新加坡的社区居民核心急救知识知晓率高达57.2%[5],美国亚利桑那州社区居民相关急救知识知晓率高达58%[6],说明深圳市核心急救知识知晓率与国外发达城市有较大差距。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居民核心急救知识知晓率增长为60.15%,但由于问卷设计的局限性,对一般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本次研究尚不能准确测量。现阶段我国社区居民一般急救知识普及率依然较低[7],如温汉春等[8]发现,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专业培训普及率仅为0.82%,但是经过健康知识培训后,社区居民的急救相关知识、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等知识知晓率出现明显上升,说明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急救相关知识知晓率,从而起到加强居民急救知识技能的作用。本次调查还发现,深圳社区居民急救行为形成率为10.39%,经过健康教育及培训,行为形成率上升为41.31%,同样说明,经过培训居民的急救行为形成率会有效增高,对于社区居民正确实施急救行为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干预前后相关性分析发现,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都与培训效果有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学习急救知识的能力和急救行为形成率呈下降趋势,有研究发现,老年人主动接受急救知识培训的比例仅为2.9%,他们更愿意掌握一些保健、养生等自我防护的知识[9],这也提醒我们在以后的急救知识健康教育方面对老年群体要更有针对性,提高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研究还发现,文化程度越高,培训效果越好,而职业种类也与培训效果相关,轻体力劳动者培训后的综合得分要高于重体力劳动者,由于文化程度本身与职业种类密切相关,说明文化程度高的脑力劳动者的急救学习培训效果更好。因此,公众的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后期制订大范围的现场急救培训计划时要着重考虑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内容。

[1] 蒋晓红,李晓锋,叶泽兵,等.536名公众急救知识及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情况比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9(8):791-793.

[2] 李金年.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5):259-261.

[3] 谭红专.现代流行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9-210.

[4] Hazinski MF,Nolan JP,Billi JE,et al.Executive summary 2010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Circulation,2010,122(2):S250-S275.

[5] Ong MEH,Quah JLJ,Ho AFW,et al.National population based survey on the prevalence of first aid,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skills in Singapore[J].Resuscitation,2013,84(11):1633-1636.

[6] Coons SJ,Guy MC.Performing bystander CPR for sudden cardiac arrest:behavioral intentions among the general adult population in Arizona[J].Resuscitation,2009,80(3):334-340.

[7] Lorem T,Steen PA,Wik L.High school students as ambassadors of CPR-A model for reaching the most appropriate target population?[J].Resuscitation,2010,81(1):78-81.

[8] 温汉春,朱继金,李其斌.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技能宣教及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7):773-774.

[9] 樊继芒,周立君,姜玛球,等.连云港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调查[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7(8):726-728.

猜你喜欢
知晓率基线居民
精益医疗管理在提高中医乳腺科住院医师专科诊疗方案知晓率中的应用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航天技术与甚长基线阵的结合探索
一种SINS/超短基线组合定位系统安装误差标定算法
一种改进的干涉仪测向基线设计方法
Rapid and Sensitive Chemiluminescent Enzyme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eomycin Residues in Milk*
技术状态管理——对基线更改的控制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