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雯
【摘要】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核心,也是决定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阅读能力一旦增强,学习能力、会话、听力、写作能力都会随之提高,所以做为一名语文老师,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喜欢阅读。
【关键词】自主阅读 儿歌 识字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00-02
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这样的孩子:他们很努力地学习,可成绩却并不理想。也有许多家长抱怨: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送孩子到各种辅导班,可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两段来自网上的信息。
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是犹太民族,据《福布斯》杂志排行,最富有的40大富豪中有45%是犹太人;占美国人数不到3%的犹太人却操纵了美国70%以上的财富;从1901-2001年,世界上共有680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有犹太人152位,占获奖总数的22.35%。
海外媒体曾经发布过一个读书报告,“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21本,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17本,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年不到3本。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犹太人的读书量是中国人的21倍。
从上面这些数据统计,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于阅读的忽视。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深知,孩子成绩的差异、习惯的好坏,都与阅读相关。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核心,阅读能力一旦增强,学习能力、会话、听力、写作能力都会随之提高,做为语文老师,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喜欢阅读。读书要趁早,越早读越好,怎样才能让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喜欢阅读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儿歌引路,识字阅读两不误
低年级孩子阅读的最大障碍是识字量不够,刚入学的孩子,还不能利用拼音熟练拼读,没法阅读带拼音的课外书,因此,要先解决识字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识字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所以,我先从孩子们喜欢而又简单的儿歌入手。
儿歌富有童趣,形象生动,易教易懂,容易背诵。我把《日有所诵》作为读背的教材。学生们背儿歌快,可是里面的字不一定全认识,我将儿歌中的词语单列出来,让家长打印下来,贴在对应的儿歌下面。在学生们熟练背诵一首儿歌后再认读。阅读基础差的孩子,虽然识字慢,也能回忆儿歌的内容,把词语读出来。个别读不出来的,只要把儿歌再读上几遍,也都能认得出。词语会读了,再读儿歌中的生字,用上面的方法让孩子通过读背儿歌来认读生字,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儿歌读背的多,字认得也多。
用这种读背儿歌记生字词的方法,只要坚持下来,一个学期过后,学生们的识字量就会远远超过本年段的识字要求,为轻松阅读铺平了道路。
另外,通过诵读儿歌,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把正确的行为规范,以儿歌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灌输给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举多得。
二、抛被动听故事之“砖”,引自主阅读之“玉”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苏教版语文五年级有一篇课文《师恩难忘》,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我不是田老师,但是也喜欢给学生们讲故事。可是,光讲故事还不行,如何变学生被动的听为主动的读呢?我的做法是,抛被动听故事之“砖”,引自主阅读之“玉”。
我选了几篇《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们听,看到他们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我很神秘地告诉他们:“《西游记》里的精彩故事还有好多呢,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遇到的危险才刚刚开始,好听的故事都在这本书里了。”这时,班上的一个学生站起来:“王老师,我家里有这本书。”“你看了没有?”“没有。”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今天回家就去看。”
用这种抛砖引玉的方法,激发了学生们阅读的积极性。我还在班里多次开展讲故事比赛,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故事和书籍。通过交流,更提高了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
三、班级图书站,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书非借不能读也”,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我在班级里建起了图书站。图书站里的所有书籍由每个同学自愿捐赠,写上自己的名字,学期结束后统一归还。为了让学生们乐意把家里的好书拿来,我还特别设立了最受欢迎图书奖,凡是被同学们借阅次数最多的书籍,它的拥有者能都获得奖状及小奖品。学生们纷纷把自己最喜欢的书带来,这样一来就确保了图书的质量。我把所有的图书登记好,贴上标签,然后学生们拿着统一印发的“班级借书卡”,到我这里来借书。小小的教室俨然变成了一个“微型图书馆”,大课间和午休时间借书还书的同学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课余时间学生们聊天的内容中又多了一项,“今天你借的什么书?好看吗?”
班级图书站的建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每个学生拿来一两本书,却可以看几十本书。等他们看得差不多了,把收上来的书发下去,评奖完毕后再进行新一轮的活动,更换新的书,确保“活水”源源不断。低年级时可以由老师来担当图书管理员,中高年级就可以选派有能力的学生来轮流负责图书的管理工作。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学生们的书包里都装着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只要有时间就主动地拿出课外书来读。看到他们认真读书的样子,我感觉很幸福。
薛瑞萍老师曾说过“阅读是一种幸福的能力,少部分人天生带来,大多数人需要经过培养从而拥有。播种快乐,播种幸福,培养幸福的能力,这才是语文老师的职责。”我也想说,阅读是一种幸福的能力,我要带着学生们将阅读进行到底,一直幸福地读下去。
参考文献:
[1]尹健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
[2]韩兴娥.《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3]薛瑞萍.《我们班的阅读日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