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启军
摘 要:技工院校的机械类基础课程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就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刚升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机械类抽象的概念,在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方面的难度较大。因此,任课老师在教学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技工院校机械基础课教学质量,能够与现代先进企业的需求相适应。
关键词:机械基础 教学方法 职业技能
机械基础是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中职或技工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起始课,也是对其他专业课的引领课,因此起到承接的作用,或者说是桥梁的作用。在江苏省人社厅教研室机械加工制造中心教研组的研讨会上,专家们确立了本课程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本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对于技工类院校的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从事机械专业工作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技能,还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在教学研讨会上各技工院校的老师对于本课程的教学状况进行了讨论。从现在的学生状况以及与现今发展的社会相适应的状况来看,该课程的内容所涉及的面较广,学生对知识点接受比较困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讲授法),学生大多数没有兴趣,感到枯燥无味。现在大多数专业课都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因此,根据多年的机械基础教学实践经验,笔者从实践的角度和分析评价的结果来总结,对本课程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究。
一、教学模式的剖析
在机械类专业中,机械基础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一般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为主,也是老师在备课后授课主要的讲授的模式,对于备课来说难度较大。目前学校使用的是人社部教材办公室开发的第四版教材,教材考虑学生的特点把一些难点在原有第三版的基础上删掉,突出了一些重点的基础内容。老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知识的内涵,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大多数学生文化课功底不扎实,理解能力低下,抽象思维缺乏,对于机械知识的理解能力达不到要求,课堂接受能力难度很大,故而学生学习态度浮躁,课堂上对于老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以及兴趣无法适应与匹配,特别是对于机械方面的概念性的理解更是空洞的。比如,在讲解“运动副概念”时,因其理解极其抽象,如果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根本听不懂。再则由于课时限制,不少教师偏重于教材理论知识的传授,大多采用强硬的记忆法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因师生间缺乏交流互动,导致大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不能够融入到课堂中来,成为“听不懂”的旁观者。所以从以上分析来看,要想把机械基础这门课的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达到概念清晰的地步,课程改革与创新势必要进行。
二、课堂教学的探究
通过对上面各种情况的分析和就笔者多年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点滴的总结,笔者从以下几点探讨一些体会。
1.教材内容的优化
结合学校教学计划实行一体化课程的改革以及课程设置,我们把该课程的教学计划调整到144课时,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安排。现在笔者使用的第四版《机械基础》教材,教材的章节涉及绪论、机械传动、机械机构、机械零件和液压及气动传动几个部分,涵盖的知识面廣,基本上是突出重点,点到为止,这就要求教师上好第一堂课。笔者把绪论部分看作提高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学习的方向标与领路者,是学生对机械专业认识的突破口,狠抓备课力度和深度。首先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认识一些机械设备,让他们去观察拍照,回到课堂上再讨论补充,而后采用多媒体以及实物来讲授。采用把带传动和链传动、轮系与齿轮传动结合讲,把常见机构分开讲的方式,按照操作的技能点,分成几大模块进行整合,使概念的学习系统化,帮助学生理解。
2.教学意识和方法上的更新与突破
目前,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被社会的进步和教学方式逐渐取代了。全国的技工院校都在逐步推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老师的主导地位逐步下降。因此,笔者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用导入法和案例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利用一体化实习室,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寻找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此,在执行教学时注重角色的转换,思想意识的更新与教学方法上的突破,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的任务从讲授过渡到以启发引导为主,形成以问题为导向,分组共同分析探讨,师生相互评价,最终解决问题,这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分组讨论等完成对知识体系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探索和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笔者把每节课或每个章节的知识体系用自编的工作页或问题的形式先呈现,再讨论、分组。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展现成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教学重点、难点。例如,“链的结构”“滚动轴承的代号组成”“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运动副概念”等内容,首先在班级的学生中进行分组,选出项目组长和任务小组成员,笔者提出任务并分发任务书,围绕任务与学生共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各小组成员讨论后形成学习内容方案。在讨论中,小组成员各抒己见,人人积极参与到任务中,同时教师适时给予引导,使学生能自己总结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做讲评和总结评价。实际教学结果表明,课堂的讨论气氛异常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利用板书、模型、实物以及挂图进行教学,尽量地去直观展示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如利用挂图和模型来分析机械零件的构造、作用和传动机构的运动、传动的原理等。教师按照备课的内容进行传授,每节课45分钟时间基本上成了教师的“演讲会“。虽然教师讲解很系统化、程序化,教学环节很完整,教学进度按计划推进,却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专心在听,大多数学生却习惯“作壁上观”,根本不知道老师讲的内容是什么,有的干脆就玩手机或者睡觉。这就大大降低了课堂质量,教师收到的作业也往往带有抄袭的性质,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基本上改善学生晕头转向的局面。为强化视频效果的演示、内容的展示,笔者会多制作一些企业实实在在的相对应的产品,结合理论内容对比教学,并将各种零件的外形以及内部结构、传动机构中各个零件的相对运动通过flash等计算机软件演示给学生看。学生通过这些三维动态的画面演示,能够清晰深刻地理解各种机构的运动原理,提高上课积极性。上学期,学校利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项目资金,由数控技术系模具教研组牵头组建了机械基础一体化实训室,笔者和其他几位老师在第五版《机械基础》一体化教材的基础上开发了《机械基础校本教材》并且编制了类似于专业课的工作页。这样可以使教材内容体现得更为生动,对教学形式上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分组讨论、教学评价等方式,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校企互动的利用
校企合作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是提高实践课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如何达到与企业的互惠对接,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所设置的内容,实现学生走入社会实际工作中所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教师教学的题中之意。作为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来说,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机械专业方面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点,同样可以借助校企合作这一方式。
笔者学校在2012级数控1班进行试点,系部与江苏铝技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实行厂中校的模式组织教学,组织学生到工厂实地参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训室和实习车间,做好每次实训教学和操作训练。同时,让实践教学在内容和时间上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使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理论,实现理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例如,讲授轮系的知识,带学生到实习车间,打开车床传动箱(CA6140),观察内部结构和传动路线、演示变速变向是如何实现的。从而使学生对轮系中各级传动路线一目了然。而后在拆装实验室实习轴系零件的知识,安排拆装减速器的操作练习,采用驱动教学法实训,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对学生的不当操作应及时指出,对学生遇到的問题进行及时指导,鼓励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通过评价结果反映,学生不仅对轴系零件知识的理解深入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起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并且还在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实践教学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一些机械机构的拆装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到校外的实训基地或者工厂进行参观或者直接参与生产,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能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
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机械基础教学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机械专业的传统教学下,把机械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继承机械知识,激发他们对机械专业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我国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社会的发展培育出新型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英梅.技校机械基础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J].中等职业教育,2010(1).
[2]杨胜卫.《机械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5(4).
[3]孙大俊.机械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淮海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