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苍原》相关研究看歌剧艺术学术发展

2015-01-09 20:30尹国峰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前人乐谱研究成果

尹国峰

歌剧《苍原》是中国新时期一部运用西洋管弦乐队伴奏为主的历史题材歌剧,讲述的是中国清代一次民族大迁徙的故事。关于这个题材,出现了不少文艺作品的精彩演绎。本文重点借以歌剧《苍原》的相关历史研究进行分析、评述,引出了笔者对21世纪中国声乐艺术学术的研究和思考。

一、相关研究现状

纵观歌剧《苍原》的音乐研究,音乐界对其研究数目相对较多。单独针对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共有65篇,研究角度皆从中国歌剧的音乐比较研究、人物形象分析、情歌的研究、音乐处理、舞台探微、艺术评论以及报刊7个方面的相关研究。无论从乐队演奏、声乐演唱,还是幕前的舞蹈等,它的研究方向与内容甚广。但从搜集的相关资料来看,学术界所探讨的问题更侧重于歌剧音乐的意识形态方面,比如,表演者的心理特征、演唱风格和舞台形象等方面的研究。笔者搜集前人对歌剧《苍原》的相关历史研究期刊共65篇,对此做简要分析和总结:

从歌剧的整体概观来看,《苍原》的乐队编制、舞美和表演都是相当恢宏、庞大的。单就合唱选段就有24首,咏叹调(渥巴锡5首、娜仁高娃4首、舍愣3首、艾培雷4首)16首,宣叙调2首,男女二重唱2首,四声部合唱1首以及蒙古族长调2首,合唱和咏叹调占整个歌剧的主要部分。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声乐界对娜仁高娃《情歌》的研究颇多;其次为歌剧艺术评论;再次就是把《苍原》与《白毛女》、《归去来》、《沧海》三部歌剧进行比较研究。但就其咏叹调(男声)、重唱、合唱等方面相关研究论题却为零。不言而喻,这是中国歌剧艺术的一大缺憾。如歌剧第一场舍愣蒙冤被抓时所演唱的一段肺腑之言,深刻地描述了主人公由绝望——回忆——怅惘——悲愤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在管弦乐队的伴奏下,作曲家根据舍愣不同的心理特征而不断的转换调性,其创作理念与作曲技巧是否属于中国歌剧的新突破?

歌剧是集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的研究领域是相当广泛的。作者只要能够找到切入点,深层挖掘,论证要有条理,实物论据更为充分,语言表达更为清晰。音乐文化总是在人类生活中不断的向前发展,新音乐一直在旧音乐的基础上日新月异。从哲学上讲,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文化既是如此,音乐研究成果断然也不能脱离事物发展的规律。

随着社会学术市场的经济化,很多音乐人士对待学术态度不是为了学术发展而研究,而是为了教育职位所需而研究。最终造成的局面是学术发展停滞不前,论文学术价值浅薄,抄袭与复制的不正之风混乱于学术创作之中。可以说,这是对音乐艺术的一种亵渎。典型的就是国家一级演员王辉教授发表的一篇论文《论歌剧<苍原>的音乐美学特征——以我饰演的艾培雷为例》(《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二年,他又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歌剧《苍原》的音乐美学特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32卷第5期)。不容置疑,这篇论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王辉教授从创作思维的戏剧性、音乐风格的开放性以及中国题材的史诗性出发,把《苍原》的音乐美学特征剖析的淋漓尽致。从选题和构思上,它是属于新颖、先进的;从内容上,他以丰富的舞台经验,对《苍原》的音乐美学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学术理论上,他新颖的歌剧研究思维模式,为后人对研究歌剧的借鉴起了重要作用。但又不可不说的是,王辉教授前后两年出现了两篇相同的论文:从论题上看,两篇文章只是副标题的有无;从摘要上看,作者只是把摘要内容作了简单的修改;从正文上看,两篇论文的内容完全一致;从参考文献上看,作者把文献格式作了修改,但文献内容并未改动。作为一名歌剧演员,对中国歌剧所做出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从学术态度上讲,他完全违背了音乐学术规范,属于典型的自我复制类型。因此,作为音乐研究者,首先要学会自我创新,然后依据前人研究成果,规范学术态度,超越自己,思考前人之未知,才能真正推动学术的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有过这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霍长和先生在评论歌剧《苍原》的音乐时,他的切入点就比较好,把作曲家徐占海在《苍原》中的创作技法与之前的创作风格进行比较、评述。他在文中提到:“徐占海这次在《苍原》做了些调整:1、保留一部分宣叙调,但淡化歌唱性而强调语言的‘四声。2、采用咏叙调,即,将咏叹和宣叙结合在一起。3、其余的部分用韵白交代。” [1]霍先生在谈到的每句话都是经过思考的,且论据恰到好处,他善于发现问题,提出了徐占海在歌剧创作中的特殊性问题。然后,结合曲谱,逐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得出结论,这也是一个真正的学术研究者应该具有的音乐素养。

正如我们听讲座只是聆听,而不提出问题,思考老师所讲述的观点,最后去解决问题,那么讲座的价值也便无法体现。我们在看歌剧、搜集相关论文评述,都需要不断地去思考、论证,寻求新的研究方向。许多人曾这么认为:我想写一篇某歌剧选段的论文,为什么我在网上找不到相关的资料啊?没有资料,我怎么下笔去写?这就是学术中的一个通病,也是为什么《情歌》选段的研究篇章如此之多的问题所在。如果某个专题资料很丰富,你还能找到研究的突破点吗?你研究出来的论文还有价值意义吗?你是否只是去完成某项任务而已?无法推动学术发展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片面的知识整合。不只是研究《苍原》的学术成果如此,其他歌剧的研究领域亦是如此,这也是中国学术界需要纠正的研究态度。

二、问题之解决出路

针对于歌剧《苍原》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笔者对歌剧与声乐艺术的学术发展进行了深深的思考与自我反思,推动歌剧与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是每位音乐研究者应有的学术态度,既要继承中国音乐文化的传统精华,更要不断推陈出新。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革传统,力求创新

在中国声乐研究领域中,传统的思维模式是概述——分析——总结。所谓概述,无谓就是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历程,基本是属于常识性的内容,图书馆的相关人物专著论述则更为详尽;分析,即为歌曲的演唱分析,其研究思路离不开曲式分析的思维模式;最后,总结出歌曲的艺术特征。关于声乐学的研究,不仅仅只限于演唱方面,它和律学、心理学、哲学以及音乐史学等都有着渊源关系。如居其宏教授的《史实气概,悲壮情怀——大型歌剧<苍原>观后》一文中,作者主要是以设问(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评述,文字通俗易懂,但内容却极其深刻。他并未向传统式的逐条论述,他的研究过程是在看完歌剧之后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分析,论证思路清晰,且语言诙谐有趣。此外,还有孙博的一篇《歌剧<苍原>音乐创作中所体现的复调思维与技法》,这篇文章的研究论点也比较新颖,是后人值得参考的音乐研究资料。endprint

2、尊重前人研究成果,避免抄袭与自我复制

纵观歌剧《苍原》的整体概观,存在不少内容相似的期刊论文,同理,其他相关期刊论文也亦是如此。显然,此类论文是在不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提炼而成,是学术界所唾弃的。所谓论文,必须有论据,你的论据可以是前人研究的观点,但要需在文章中给予清晰地注明,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要交代清楚,这也是一个音乐研究者必须遵循的学术规则之一。包括自我复制,虽然不是窃取他人研究成果,但这种行为不能推动学术的发展,只是为达到目的,也是学术界所不允许的。如H君在其《中国史诗性歌剧<苍原>的艺术特色及魅力》(戏剧研究,2009年第4期第16页)中,他的第一段主题几乎是抄袭居其宏教授的《史实气概,悲壮情怀——大型歌剧<苍原>观后》(《人民音乐》1997年第1期第12页)的内容,作者文中并没有引用标注。很显然,这属于典型的不尊重前人研究成果,是学术界所严禁的。

3、重点关注原始文献——乐谱

作为一个音乐学者,无论你从事于哪个方面的研究领域,你都离不开原始乐谱,只有从谱中才能找到你的论点和研究思路,何况作为声乐研究者?我们不只是靠声音去发扬中国的声乐艺术,在研究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原始乐谱。我们常常苦于无资料可搜寻,其实原始乐谱就是最强有力的论据,只是我们缺乏思考,只想速成文章。古人有云“欲速则不达”,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往往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需要经过选题——查阅——精读——思考——论述——修改六部分组成。不过,通过笔者搜集的文章来看,大多数音乐学者皆为形而上的思辨性研究思维,在文字论述相对详细的前提下,却脱离了曲谱,主观的意向偏多,客观的事实论证偏少。如某H学生的硕士论文——歌剧《苍原》中民歌素材的运用极其演唱,从题目可以看出,既然谈到演唱,必定脱离不了歌曲与乐谱,但从作者的文中,却没有看到相关乐谱的出现。笔者认为声乐歌曲演唱研究不同于音乐美学研究,它与美学的思辨性思维是相对应的,也就是形而下的求证性研究思维,重在求实证,而不是抽象理论分析。若要实现中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化,必须在承接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搜集相关中外文献资料,避免论题的重复性,大胆从乐谱入手,发散性思考问题,不要单一局限于演唱研究,更多的寻找新论点。如此以来,中国的声乐艺术一定会向多极化发展,而不是传统的两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长和.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评歌剧《苍原》的音乐.音乐生活.1996(3):49

[2] 王辉.论歌剧《苍原》的音乐美学特征——以我饰演的艾培雷为例.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4)

[3] 王辉.论歌剧《苍原》的音乐美学特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 居其宏.史实气概,悲壮情怀——大型歌剧《苍原》观后.人民音乐.1997(1)

[5] 孙博.歌剧《苍原》音乐创作中所体现的复调思维与技法.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4)endprint

2、尊重前人研究成果,避免抄袭与自我复制

纵观歌剧《苍原》的整体概观,存在不少内容相似的期刊论文,同理,其他相关期刊论文也亦是如此。显然,此类论文是在不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提炼而成,是学术界所唾弃的。所谓论文,必须有论据,你的论据可以是前人研究的观点,但要需在文章中给予清晰地注明,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要交代清楚,这也是一个音乐研究者必须遵循的学术规则之一。包括自我复制,虽然不是窃取他人研究成果,但这种行为不能推动学术的发展,只是为达到目的,也是学术界所不允许的。如H君在其《中国史诗性歌剧<苍原>的艺术特色及魅力》(戏剧研究,2009年第4期第16页)中,他的第一段主题几乎是抄袭居其宏教授的《史实气概,悲壮情怀——大型歌剧<苍原>观后》(《人民音乐》1997年第1期第12页)的内容,作者文中并没有引用标注。很显然,这属于典型的不尊重前人研究成果,是学术界所严禁的。

3、重点关注原始文献——乐谱

作为一个音乐学者,无论你从事于哪个方面的研究领域,你都离不开原始乐谱,只有从谱中才能找到你的论点和研究思路,何况作为声乐研究者?我们不只是靠声音去发扬中国的声乐艺术,在研究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原始乐谱。我们常常苦于无资料可搜寻,其实原始乐谱就是最强有力的论据,只是我们缺乏思考,只想速成文章。古人有云“欲速则不达”,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往往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需要经过选题——查阅——精读——思考——论述——修改六部分组成。不过,通过笔者搜集的文章来看,大多数音乐学者皆为形而上的思辨性研究思维,在文字论述相对详细的前提下,却脱离了曲谱,主观的意向偏多,客观的事实论证偏少。如某H学生的硕士论文——歌剧《苍原》中民歌素材的运用极其演唱,从题目可以看出,既然谈到演唱,必定脱离不了歌曲与乐谱,但从作者的文中,却没有看到相关乐谱的出现。笔者认为声乐歌曲演唱研究不同于音乐美学研究,它与美学的思辨性思维是相对应的,也就是形而下的求证性研究思维,重在求实证,而不是抽象理论分析。若要实现中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化,必须在承接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搜集相关中外文献资料,避免论题的重复性,大胆从乐谱入手,发散性思考问题,不要单一局限于演唱研究,更多的寻找新论点。如此以来,中国的声乐艺术一定会向多极化发展,而不是传统的两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长和.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评歌剧《苍原》的音乐.音乐生活.1996(3):49

[2] 王辉.论歌剧《苍原》的音乐美学特征——以我饰演的艾培雷为例.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4)

[3] 王辉.论歌剧《苍原》的音乐美学特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 居其宏.史实气概,悲壮情怀——大型歌剧《苍原》观后.人民音乐.1997(1)

[5] 孙博.歌剧《苍原》音乐创作中所体现的复调思维与技法.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4)endprint

2、尊重前人研究成果,避免抄袭与自我复制

纵观歌剧《苍原》的整体概观,存在不少内容相似的期刊论文,同理,其他相关期刊论文也亦是如此。显然,此类论文是在不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提炼而成,是学术界所唾弃的。所谓论文,必须有论据,你的论据可以是前人研究的观点,但要需在文章中给予清晰地注明,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要交代清楚,这也是一个音乐研究者必须遵循的学术规则之一。包括自我复制,虽然不是窃取他人研究成果,但这种行为不能推动学术的发展,只是为达到目的,也是学术界所不允许的。如H君在其《中国史诗性歌剧<苍原>的艺术特色及魅力》(戏剧研究,2009年第4期第16页)中,他的第一段主题几乎是抄袭居其宏教授的《史实气概,悲壮情怀——大型歌剧<苍原>观后》(《人民音乐》1997年第1期第12页)的内容,作者文中并没有引用标注。很显然,这属于典型的不尊重前人研究成果,是学术界所严禁的。

3、重点关注原始文献——乐谱

作为一个音乐学者,无论你从事于哪个方面的研究领域,你都离不开原始乐谱,只有从谱中才能找到你的论点和研究思路,何况作为声乐研究者?我们不只是靠声音去发扬中国的声乐艺术,在研究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原始乐谱。我们常常苦于无资料可搜寻,其实原始乐谱就是最强有力的论据,只是我们缺乏思考,只想速成文章。古人有云“欲速则不达”,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往往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需要经过选题——查阅——精读——思考——论述——修改六部分组成。不过,通过笔者搜集的文章来看,大多数音乐学者皆为形而上的思辨性研究思维,在文字论述相对详细的前提下,却脱离了曲谱,主观的意向偏多,客观的事实论证偏少。如某H学生的硕士论文——歌剧《苍原》中民歌素材的运用极其演唱,从题目可以看出,既然谈到演唱,必定脱离不了歌曲与乐谱,但从作者的文中,却没有看到相关乐谱的出现。笔者认为声乐歌曲演唱研究不同于音乐美学研究,它与美学的思辨性思维是相对应的,也就是形而下的求证性研究思维,重在求实证,而不是抽象理论分析。若要实现中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化,必须在承接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搜集相关中外文献资料,避免论题的重复性,大胆从乐谱入手,发散性思考问题,不要单一局限于演唱研究,更多的寻找新论点。如此以来,中国的声乐艺术一定会向多极化发展,而不是传统的两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长和.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评歌剧《苍原》的音乐.音乐生活.1996(3):49

[2] 王辉.论歌剧《苍原》的音乐美学特征——以我饰演的艾培雷为例.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4)

[3] 王辉.论歌剧《苍原》的音乐美学特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 居其宏.史实气概,悲壮情怀——大型歌剧《苍原》观后.人民音乐.1997(1)

[5] 孙博.歌剧《苍原》音乐创作中所体现的复调思维与技法.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4)endprint

猜你喜欢
前人乐谱研究成果
山之高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是你一直想着我
乐谱:放飞梦想
打渔人
趣味古文
一毛学琴记——乐谱失踪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