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安好
【摘要】数学思想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是数学教学的应然追求。如何在课堂上有效渗透数学思想,需要我们认真研读课标,深入挖掘教材,切实更新教法,将数学思想有效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悟数学思想的神奇魅力。
【关键词】数学思想 现状 出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10-02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知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点,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普通的规律,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它是课标中的重要内容,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思想的渗透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对思想的渗透做得怎样?
一、回归课堂,分析现状
我们通过深入课堂、教师问卷、学生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发现目前的数学课堂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现状一、对数学思想的认识不够。
数学思想是蕴含在知识体系中,抽象地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如果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知识是数学的“身躯”,那么思想就是数学的“灵魂”。小学数学中涉及到的数学思想一般有对应、假设、比较、符号化、类比、转化、分类、集合、统计、极限、替换、化归、可逆、建模、数形结合等。但是,调研发现能够说出一些数学思想的老师真的比较少。
现状二、对数学思想的把握不准。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意识淡薄,只单一地进行“显性知识”的教学,没有认识到数学思想对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性。《课标》明确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定为“四维”教学目标,教参中也对数学思想的渗透提出了具体要求,但部分老师对课标及教学用书没有深入地研读,导致在教学中拿不准该怎样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
现状三、对数学思想的理解不明。
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处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关系,无形的数学思想被生搬硬套,使学生被迫强行入轨,而不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亲身体验,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构建出数学思想。通过访谈得知,部分教师认为“化归”与“转化”、“类比”与“分类”等类似的思想深奥难懂,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所经历、有所感悟,并内化为一种技能熟练运用,甚为迷茫。
二、内化理念,追寻出路
我们的课堂应致力追求数学思想的引领,在教学中多搭平台,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领悟、运用,逐步内化为数学思维品质。
1、重教材,设情境,展现数学思想特点。
数学思想是教学内容的灵魂。我们必须深挖教材,提出不同阶段数学思想的教学要求,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同时纳入教学目标,把数学思想的教学融入备课环节,依据不同年级制订有序的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
执教认识百分数时,某老师先让同学们根据两名学生的投篮情况进行选择,学生说出要通分后比较分数大小进行选择;接着老师创设了三位同学竞赛的情境,学生说仍然通分,公分母从50换成100;接着教师又创设了多位同学要参加的情境,面对许多分数我们又如何比较呢?当有学生说仍通分时,立即有学生说出这样做太麻烦了,此时教师进行了介绍:人们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表示比率的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非常利于比较。由此引出学习内容“百分数”。通过上述教学情境的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百分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同时也为扩充数的概念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才是学习百分数真正的落脚点。
2、重过程,善发现,感悟数学思想魅力。
《课标》要求充分利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数学思想是抽象性很强的内容,在教学中,数学思想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加以实现。
一年级“认数”,某教师出示各种物体图片,要求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图形来表示这些物体,并且数量要和实物同样多。有的学生用三个★表示三条小鱼,用四个△表示四只小猫,有的学生用两种颜色的笔分别画了几根小棒代表小鱼和小猫……学生很快发现这样的表达方法虽然直观,但如果小动物多了就不方便了。又通过“小猫吃鱼够不够的问题”,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发现小鱼不够吃,从而得出3〈4。在此过程中,学生亲历了数字的发生和形成过程,通过数和图对照,感受到数字的简洁美;又通过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到数字可以用来比较大小。在这里,符号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了符号思想和对应思想。
3、重实践,搭平台,深化数学思想认识。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领悟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活动中获得的思想更形象、更深刻,更能实现迁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应当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新知上,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观察、说明、论证,在活动中形成数学思想。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圆的认识》一课中,关于圆的形成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拿一些同样长的小棒搭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很快搭出了三角形、正方形……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小棒搭成一个圆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有一位学生用5根小棒拼成五边形,用6根小棒拼成六边形,六边形比五边形更像圆,但大家都认为“像圆但不是圆”。教师因势利导:“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更加像圆的圆呢?”学生自然地想到,用更多的小棒去搭拼。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能不能使一个六边形变成一个周长不变的圆?”学生经过探索,把每根小棒一截为二,12根小棒拼得的图形更像圆。如果继续下去,一截为三得到18根小棒,一截为四得到24根小棒……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快意识到当小棒截得越来越短时,就会得到一个越来越“圆”的圆。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由“直”到“曲”的转化,形成圆与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沟通,并巧妙地渗透了“越来越短”、“越来越接近”的极限思想。
我们的课堂不是没有思想的火花,而是缺少错落有致的思想之花。我们的课堂不是没有思想的枝叶,而是缺少绚丽多枝的思想之树。引领学生生发一种对思想的钟爱、对思维的渴望和对完善自我的向往,这才是我们追求思想引领的课堂。让我们一起追寻数学思想引领下的课堂,追求数学教育理想境界,催生有效课堂的精彩,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思想的浸润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德勤.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与价值.小学教学研究.2009.8
[2]郑敏.让知识“联”起来.人民教育.2012.9
[3]田红梅.试谈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江苏教育2013.4
[4] 王岚.经历过程.感悟思想.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4